如同美籍亚美尼亚作曲家贺凡尼斯在他1955年的第二号交响曲《神秘之山》(Mysterious Mountain)中,为「山」的哲学意义下的此一注脚,瑞士作曲家弗朗哥·塞萨里尼(Franco Cesarini)的《阿尔卑斯交响诗》(Poema Alpestre)正是以物质与精神、现实与虚无的交错,呈现出阿尔卑斯山的种种样貌。文:Franck Hong
弗朗哥·塞萨里尼生长于瑞士东南部的意大利语区,正位处阿尔卑斯山脚,在无边无际的山景耳濡目染之下,人生中时时刻刻身心灵...
查看全文
如同美籍亚美尼亚作曲家贺凡尼斯在他1955年的第二号交响曲《神秘之山》(Mysterious Mountain)中,为「山」的哲学意义下的此一注脚,瑞士作曲家弗朗哥·塞萨里尼(Franco Cesarini)的《阿尔卑斯交响诗》(Poema Alpestre)正是以物质与精神、现实与虚无的交错,呈现出阿尔卑斯山的种种样貌。文:Franck Hong
弗朗哥·塞萨里尼生长于瑞士东南部的意大利语区,正位处阿尔卑斯山脚,在无边无际的山景耳濡目染之下,人生中时时刻刻身心灵都满载着群山的崇高力量,可说是有千百种促使他写下此曲的理由。此外,《阿尔卑斯交响诗》曲成于德国作曲家理查‧斯特劳斯(Richard Strauss)逝世50周年的1999年,也是切萨里尼谦逊地向史特劳斯伟大的交响诗作品《阿尔卑斯交响曲》(Eine Alpensinfonie)致敬之作。全曲以七个不间断的段落构成:
I. 雾霭 Nebbia
迷雾缭绕中屹立着如梦似幻的阿尔卑斯山,在降B小调的朦胧氛围之下,双簧管奏出了全曲最重要的愁思动机,整首《阿尔卑斯交响诗》几乎是完全以这个单一动机衍生发展而成。
II. 愁思 Della malinconia
前一段所提示的愁思动机交由低音铜管奏出主题旋律,展现阿尔卑斯群山的庄严,与其后紧接着的木管重奏呈现强烈对比。
III. 乍现之光 Luce improvvisa
云隙间突然渗射出炫目的阳光,音乐性格也自此乍然转变,从愁思动机发展而来的主旋律,与其他各式各样的旋律线构成复杂而跃动感满溢的织体。
IV. 精神修练 Operationes spirituals
曲中唯一的拉丁文段落标题,来自德国作家汤玛斯‧曼(Thomas Mann)的经典长篇小说《魔山》(Der Zauberberg)的第六章,如同书中的主旨,人道与浪漫主义、进步与反动、健康与疾病的错综矛盾,呼应着贺凡尼斯对山的两面性论述,乃是理解人生意义的重要关键。这个段落带来两个新的主题,并与愁思动机发展成的乐句交互呈现。
V. 高原牧场 Alpeggio
此起彼落的牛铃声衬托著生生不息的大自然音响,法国号独奏模仿牧人吹奏阿尔卑斯号(Alphorn)的悠扬号音,令人眼前浮现出高原上放牧的閒逸景致。
VI. 暴雪 Tormenta
高音木管连续的下行音型加上风声机(Wind Machine)颳起了无情而猛烈的暴风雪,低音铜管强而有力地奏出段落二愁思主题的变形,随着暴风雪逐渐平静消散,乐曲开头的迷雾山景又再度重现于眼前。
VII. 圣域 Dello stato divino
对比斯特劳斯的《阿尔卑斯交响曲》描写的是从日出登山到日落下山的整个过程,此曲的尾声则是停留在成功登顶后,壮阔美景一览无遗的「山顶体验」(Mountain-top Experience)。段落二的愁思主题自原本的降B小调转进降A大调,从单簧管声部开始往高潮堆叠推进。曲终,段落四的新主题(二)由圆号的雄伟齐奏再现,揭示着升华至更高的精神境界。
收起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