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曲家William Albright生于1944年,15岁进入朱利亚音乐学院,之后就读密西根大学(1962-1970),1968-1969年获得奖学金前往巴黎高等音乐院追随梅湘(Olivier Messiaen)学习作曲。
本曲作于1984年,受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of the arts)委托为三组萨克斯风与钢琴的二重奏(Laura Hunter/Brian Connelly、Donald Sinta/Ellen Weckler、Joseph Wytko/Walter Cosand)而写。共有四个乐章,结合多变作曲形...
查看全文
美国作曲家William Albright生于1944年,15岁进入朱利亚音乐学院,之后就读密西根大学(1962-1970),1968-1969年获得奖学金前往巴黎高等音乐院追随梅湘(Olivier Messiaen)学习作曲。
本曲作于1984年,受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of the arts)委托为三组萨克斯风与钢琴的二重奏(Laura Hunter/Brian Connelly、Donald Sinta/Ellen Weckler、Joseph Wytko/Walter Cosand)而写。共有四个乐章,结合多变作曲形式,演奏难度相当高,也是比利时世界萨克斯风大赛(The Adolphe Sax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复赛指定演奏曲目之一。
第一乐章Two-Part Invention
本乐章是参考巴哈创意曲而作,然而相较于巴哈的严谨,本乐章在对位、曲式及音乐语法是类似于巴哈创意曲,Two-part(两段)指的是本乐章的主题(subject)与间奏部(episode)。
第二乐章La follia nuova: a lament for George Cacioppo
La Follia nuova意思是”新的疯狂”,lament for George Cacioppo意思是”给George Cacioppo的哀歌”。作曲家George Cacioppo是ONCE组织的创办人之一,对当代作曲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于1984年4月8日身亡,本乐章就是为了怀念George Cacioppo。本乐章曲式为夏康变奏曲形式(chaconne-variation form),主题由四个复拍子小节组成(4/4-3/4-2/4-5/8),整个乐章一直重複主题并延伸变奏,最终重复了24次。主题旋律优美且哀伤,音量对比非常强烈(pp-p-fff-pp-pppp),带著浓浓低思念的意味。
第三乐章Scherzo: “Will o’ the wisp”
以整首曲子来说,第一乐章至第二乐章在音量表现上由大声逐渐至最小声,而第三乐章承袭第二乐章的音量,整个乐章都处在”安静”的状态,仅有四个小节音量达f以上。本乐章是诙谐曲,而Will o’ the wisp有鬼火的意思,音乐的表现就像是鬼魅的气息般,必须演奏大量的16分音符快速音群,偷偷摸摸且鬼鬼祟祟。
第四乐章Recitative and Dance
Recitative(宣叙调)来自于义大利歌剧,类似朗诵的曲调,速度自由,对应本乐章的Recitative也是一段无小节且速度自由的独奏段落,带有点即兴的风格。Dance段落在乐谱上以Mad Dance表示,恰如其名的,整个段落速度极快(Presto),开头由疯狂的小三度音程不停的连续演奏数十次,随即接入钢琴类似walking bass的演奏,萨克斯风的演奏越来越无规律,音量对比极大且瞬息变换,由乐谱上丰富的表情记号即可了解此乐章的歇斯底里程度—angrier、bop!(be-bop)、honky!angry、whispering、elegant、violent、strident honky,最终在暴力的slap tough结束。
收起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