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作为一位活跃在上海的专业长笛从教人士,也是活动的全程参与者,略有感想,望与同行分享,本文以客观纪实的角度评价本次为期十天的长笛训练营活动,本次长笛训练营从2020年8月6日开营,至8月15日圆满结营,参与人数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将专业性、国际性进行到底,能用创新、开放、包容的态度打造文化艺术行业的品牌项目。
法国学者波达斯说:“人的观念、标准,深受家长影响,并根植于脑海”。 孩子尚小,无法形成自己的思辨能力,是父母或者师长的观念,决定了他对世界的态度,影响着他对人生的看法。常言道,父母自己三观正,培养出来的孩子,才能鹤立于人群之中。这句话如果借用到长笛学子身上,则是对长笛音色、气息、乐感的三观正确才能拥有个人特色,脱颖而出,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是遇到“三观正”的老师。
因此在今年这个新冠疫情蔓延全球的特殊时期,何声奇国际长笛夏令营依然经过层层严选,邀请到了保罗·塔巴利昂(Paolo Taballione)、莎拉·鲁薇奥(Sarah Louvion)、米歇尔·考夫勒(Michael Kofler)、李珠姬(Joohee Lee)等各国大师,也同时邀请到了何声奇、周佳音、马莉、胡喆、殷晓晓、邓艺等国内音乐专业院校教授或乐团首席们,通过逐级把关审核后顺利举行,期间经历了一个严密的前期组织规划阶段和后期改进落实阶段,一切皆为让大家不错过这个精彩的暑期长笛训练营,不错过亲身体验各国大师们最正的“三观”引导机会。
由于我国在新冠疫情初期就采取了有效的防控手段,因此疫情蔓延被迅速控制住,为响应国家号召,巩固好目前的防疫成果,严防“输入”,今年的何声奇国际长笛夏令营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模式保证夏令营一贯秉持的Master Class品质,线上线下结合教学,让学生们既能不耽误暑假充电的好机会,又能弥补今年上半年全程网课的缺憾,获得专家老师的线下诊断,又可以通过国际网络连线,取得各国大师的亲自指导和交流机会,通过视频连线聆听大师的课程和音乐会。 此次夏令营线上线下师资力量特别雄厚,可以说令人咂舌。
线上大师保罗·塔巴利昂(Paolo Taballione)乃当今世界上又一个红遍长笛乐坛的巨星级长笛演奏家,慕尼黑歌剧院长笛首席,多年在当今世界第一指挥家基里尔·佩得连科(Kirill Petrenko)指挥下演奏,还担任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长笛教授,Paolo演奏的很多长笛作品已然成为经典和范本,是继E·帕胡德(Emmanuel Pahud)之后又一位世界级长笛大师。
莎拉·鲁薇奥(Sarah Louvion),出生于法国,毕业于法国国立巴黎音乐学院,师从大师马利翁(Alain Marion)教授,现任德国法兰克福歌剧院首席长笛,是2021神户国际长笛比赛评委。
米歇尔·考夫勒(Michael Kofler),当今国际极为活跃的长笛大师,现任德国巴伐利亚爱乐乐团长笛首席和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长笛教授,上一届神户国际长笛比赛评委,其学生获奖无数,在演奏和教学上极富经验。
李珠姬(Joohee Lee),当今韩国最为著名的长笛大师,师从长笛大师马利翁(Alain Marion)教授和温森斯(Carol Wincenc)教授,毕业于法国国立巴黎音乐学院和茱莉亚音乐学院,其演奏阅历丰富,与世界多位长笛大师合作,其中包括长笛大师拉柳(Maxence Larrieu)和帕胡德Emmanuel Pahud)等,其学生多考入世界著名音乐学府学习,并且获奖和成为职业演奏家,其教学特色鲜明和卓有成效。
线下大师一贯保持此夏令营之规格,在如此困难下何声奇邀请到了上海音乐学院有着音乐精灵之称的周佳音老师和有着从19岁起就获得上海交响乐团首席长笛尊位至今20年的胡喆老师,还邀请到了南京艺术学院长笛教授马莉老师;所有这一切都彰显了 “何声奇国际长笛音乐营”的高规格和高品质,告诉了我们什么是Master Class级。
时隔半年,学生们能再次投入到期盼已久的线下课程学习氛围中,可谓来之不易,感慨万分,特别是主办方并没有放松对日常防疫的执行,让学生和家长对本次活动的安全性更为放心,学生们也相当配合管控措施,如严格执行每人每日早中晚三次的体温检测备案,进入公共密闭场合佩戴口罩,保持通风,用餐分食制与酒精消毒洗手等固定流程。
学生们每天除了个人练琴时间以外,便是积极参与到国际大师视频连线课、线下国内大师课、助教辅导课等等,还积极投入独奏课、重奏课、乐队课、乐理课等各种课程形式;还有工藤重典的线上音乐会、何声奇的《非专业到专业再到职业学习之路》专题讲座等,内容相当充实,衔接得当井然有序,通过十天的长笛训练营,学生们都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这些变化在最后一天的汇报音乐会中充分展现,每个学生从入营当天开始,拿到各自不同的乐谱,四重奏、二重奏以及自己带来的独奏,通过十天的训练,学生们带着自己的学习成果在最后一天的汇报音乐会中亮相。在营地学习的这十天,看似只是吹了属于自己的曲目,或者通过旁听别人的专业课去了解自己还没吹过的那些曲目,但是这些曲目都只是作为一种教学载体,他们是有形的,真正在这十天中,学生所收获的信息、知识、能力、友情等都是他们今后学习生活的垫脚基石,这些才是举办长笛夏令营的初衷,也是学生们无形的财富。
入营第一天,何老师在欢迎词中抛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你们每个长笛人都知道自己的特点是什么吗?希望你们能够在夏令营的学习中发掘出自己的特点,好好把握和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未来的学习或工作中能够脱颖而出。
通过观摩各种国内外大师对学生们的演奏诊断,可以找到一些比较共性的演奏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极其重要的,不可忽略的,通常也是关乎到今后的学习能否继续进阶和获得更大升值空间的。
比如气息问题、音准问题,专家们用各种方法去帮助学生找到气息支撑点,如泛音和体态姿势的辅助作用,还比如吸气时嘴型的正确打开方式。其实管乐和声乐在气息的运用这方面是完全相通的,因此专家们除了用乐器示范演奏,常常还声情并茂的连唱带讲,引导学生在声音的表现力上更具有戏剧性,拓宽表演的“戏路”。在音准方面需要培养学生拥有灵敏的听觉感受力,在独自练习时内心也要保持一种协作心态,也就是俗称的内心听觉,不论是与钢琴伴奏的合作还是与乐队的合作,都牵扯到音准问题,因此对音准的概念和重视程度关乎到学生的艺术发展前途。
夏令营中采用的上课加同吃同住同玩的模式,这些国内外大师演奏家教育家们都从中展现出最可爱的一面,无形之中拉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大师们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成长经历都会在课程中分享出来,循循善诱,一个个经典案例牢牢抓住了学生们的眼球和耳朵,可以说他们现在所有的成功都离不开他们在学生时期的上进心和勤奋,也有的老师打趣儿说自己儿时是“被迫”勤奋,因为老师盯得紧,天天查岗,学生才练就了很扎实的手指功力,现在回忆起来,少了几分当年的“怨念”,留下的都是满满感恩自豪,毕竟这些肌肉的记忆一直延续至今,都是自己积累的“财富”。
专家们在课程中也分享了在职业乐队演奏中的经验,对于向往进入专业院校的学生和那些已入专业院校即将踏上职业演奏的毕业生而言,他们需要尽早去为未来的职业规划做好心理建设和实践能力累积,将来不论是从事职业独奏家、乐队演奏或者教学,都需要拥有不同维度的职业侧重能力,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在独奏曲目积累上已经颇有成效,但是接触歌剧或者交响乐作品的排练机会却远远不够,因此在考团的时候会遇到挫折,借此长笛训练营的机会,可以由各位国内外演奏家和乐队首席直接指导,把考团必备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毫不吝啬的分享给学生,让大家对未来更可期,对职业道路有更清晰明朗的憧憬。
十天时间说短也不短,说快也真是快,最后一天汇报演出结束,所有人都在实战演奏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超越了年龄界限,充分激发出学生们的热情和斗志,对于十天营地生活仍然意犹未尽,专家们对学生的亮点做出了精彩点评,“往往是那些平时看似平静而不起眼的学生最后却惊艳全场,在浮躁的世界,如何修炼自己的素养和强大的内心,是值得我们在长笛训练营后深深思考的问题。世界那么大,唯有静心做好自己,才不会被外界干扰,成为最终的赢家。”
何声奇国际长笛训练营作为一个已经连续十年举办的高规格长笛精品项目在业界拥有极佳的口碑,正因为如此,活动受到了国内外各界长笛人士的广泛关注和追捧,争相出席。从无到有,从一到十,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何声奇国际长笛训练营的成功经验是一直在被外界强烈关注甚至复制,却从未被轻易超越,训练营每年都在不断寻求突破和追求卓越,不论是举办的规模也好,参与的人数也好,都已成为业界翘楚,学员们的进步是惊人的,是实实在在的,这些真切的变化就是对活动主办方的最好的肯定,也是活动最大的成功之处。
何声奇国际长笛夏令营常年驻扎在上海,正如上海城市品格“开放、创新、包容”所宣传的,上海具有开放优势,海纳百川的胸怀让世界关注到上海,上海长笛如何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拓展空间、激发动力?就需要我们一批又一批的新老“上海长笛人”拥有创新意识,敢于开拓所在领域的前沿,虽然何声奇国际长笛训练营经过这些年的实干,已具有成熟的理念和操作模式,且一年比一年雄厚,并作为“上海经验”被全国复制推广,但是主办方却从未停止创新的脚步,本着创新、开放、包容的态度,一直扎根上海不断在探索、实践。努力把这个在上海的国际性长笛高端训练营项目打造成为全国长笛的新高地、文化艺术的新地标、服务师生、配置全球资源的亚太门户,争取让上海长笛的这个项目成为我国文化艺术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战略支撑,在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上勇当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