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为纪念建团60周年,计划在2012年举办由23场音乐会组成的系列音乐会。继1月3日在天津成功举办首场“新年音乐会”后,3月10日又在该团“解放军军乐厅”成功举办第二场“荣归——陈黔交响管乐作品音乐会”。这是一场高水平作品和高水平演奏的音乐会,受到满场听众的热烈欢迎和应邀出席音乐会的我国音乐界名流(著名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的高度赞扬和肯定。
第一部作品是《交响诗<荣归>》(美国明尼苏达圣•托马斯音乐学院委约作品)。这是一首为生命高歌,为英雄祈福的安魂曲。音乐表现以普通人的视角来缅怀和祭奠英雄。素材的选择寓意了中华人文精神的传承和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乐曲结构秉承中国传统音乐特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生命的力量”。柱式琵琶和弦引入一个让人不得不面对的震裂的世界。铜管、木管与打击乐相互交错的音色变换和碰撞,象征人与自然、人与丑恶的对峙和抗争。极具张力的英雄形象表达了生命的意志和要战胜一切的力量。第二部分是“安息的灵魂”。音乐苍凉、悲戚、哀婉而低徊,单簧管奏出哽咽的音调,是对英雄远去的最纯真的感情流露,人声哼鸣是对英雄最真挚的祈福。低语呢喃,漫声呜咽,汇聚成一曲民族英雄的安魂悲歌。第三部分是“精神的涅槃”。英雄远去,英灵永存。圆号以急切的节奏呼唤出乐队的应和。行进式的终曲回顾了英雄短暂而辉煌的生命,述说精神永生的豪情。
第二部作品是《长笛协奏曲<狂夫>》。作曲家崇敬那些不愿做奴隶而有血性的播种人,崇敬那些身陷牢狱却吟唱“两者皆可抛”的人,崇敬那些面对狗洞却不愿偷生的人,崇敬那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人。作曲家在曲中表达了自己复杂的心理抒情和崇高的思绪。
第三部作品是《交响诗<更尽酒>》(美国范德堡大学布莱尔音乐学院委约作品)。此曲根据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七绝诗《送元二使安西》诗意而作。原诗是:“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乐曲素材取自清代张鹤《阳关三叠》。所有材料、结构、音乐语汇、意象均源自原诗的内涵与外延。用音响类比中国山水画意并诠释诗词的蕴涵,融诗意境界,揉笔墨法度,含音乐意象,从而形成乐曲的结构、技法、音乐语言和独特的个性。听罢此曲,我们能从幽幽乐声中回味典雅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古人契合,寻回一份心灵的宁静与超然。
第四部作品是《小号独奏<卡巴耶>》。“卡巴耶”是新疆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语,意为“面对面”。此曲音乐素材取自塔吉克族古老的同名民歌。忧伤的散板和七拍子律动的对比交织出浓浓的爱意和抑制不住的欢愉。乐曲表达了思恋久别的亲人,见面时激动复杂的情感世界。
第五部作品是《第二管乐交响乐<雪莲>》。创作于1999年2月,1999年6月北京首演。在国外,2004年9月日本东京首演。这是一个西藏的古老传说,仙女卓娃桑姆(Juwasam)住在天宫,无忧无虑,享尽天福,却无法抵挡尘世的诱惑。从天界远望,尘世显得如此美丽纯净,无比动人。对尘世的向往使她毅然抛弃了仙界的无限福寿,下凡来到人世,不料却为凡人的贪婪和狡诈深感失望和震惊。最后,纯洁无瑕如冰山雪莲的她因心碎而绝尘。乐曲取材于最具西藏地域文化特征的藏戏音乐元素。从乐曲的结构到音色材料的组成等均注入了作曲家新的观念。所有音色上的新观念和技术创新都是为了使音乐语言更加丰富,能更准确表达作品的思想内涵,更强调音响与听众交流的有效性。
在这5部作品中,作曲家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融入了戏曲、民歌和民族传统音乐的元素,并且将传统作曲技法和现代作曲技法结合起来。乐曲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具有较强的可听性,让人听到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使人感到亲切而自然。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作曲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突出的创作才华。
1981年,来自贵阳一音乐家庭的19岁的陈黔考入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在4年的学习中,他刻苦钻研,进步很大,打下了坚实的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基础,潜在的创作才华逐渐显露出来。198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到解放军军乐团任专职创作员。军乐团这块艺术沃土和艺术家们高超的艺术造诣,使陈黔如鱼得水。
入军乐团27年来,在军乐团这样的艺术环境中,陈黔一直专心致志于管乐音乐的创作,在探索管乐艺术的表现观念、创作技法出新求变的同时,重视挖掘和发展管乐队的表现力,运用新的创作理念和技法,将现代音乐和中国几千年的古老文明融会贯通,创作了大量管乐、管弦乐作品。代表作有:第一管乐交响乐《人生》、第二管乐交响乐《雪莲》、第三管乐交响乐《心祭》、第四管乐交响乐《龙人》、小号与交响管乐队双重协奏曲《裂距》、长笛与木管乐队协奏曲《狂夫》、小号与大型管乐队《卡巴耶》、长号与大型管乐队《白骆驼》、交响诗《更尽酒》、交响管乐队小品《热巴》、《可爱的一朵玫瑰花》、《无名英雄》,以及大爵士乐队作品《秋水依然》、《阿坝妹子》等。其中多部作品获全军文艺会演一等奖。1997年由著名女指挥家郑小瑛执棒、军乐团演奏,在北京音乐厅成功举办《陈黔管乐交响作品音乐会》,被业界誉为“中国管乐史上的里程碑”。
近年,陈黔的第二管乐交响乐《雪莲》、交响诗《荣归》和交响诗《更尽酒》等作品在美国、荷兰、比利时、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出版和上演。由于在艺术上取得突出的成就,其知名度和影响已越出国门,走向世界,因而陈黔每年都应邀赴美国访问讲学,广受好评。英国著名指挥家、国际管乐协会主席Tim Reynish在现场聆听了交响诗《荣归》后说:“这是我近年听到的最具震撼力和冲击力的原创音乐”。美国著名指挥家Poula Holcomb博士评价陈黔的作品“不仅仅使我们美国听众更加了解中国的音乐与文化,它更加促进了我们心灵的沟通与情感的交流,是中国管乐艺术的转折点。”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一直是我国管乐艺术的领军团队,代表着中国管乐艺术的最高水平。作为一直致力于管乐音乐创作的著名作曲家,陈黔在他刚到知天命之年的今天能取得如此丰硕的艺术成果,军乐团的培养和浓厚的艺术氛围是关键因素之一。今天,陈黔的优秀作品实际上已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我国管乐作品创作成就和创作水平的代表和标志。如业界所誉:1997年那场“陈黔管乐交响作品音乐会”是“中国管乐史上的里程碑”,那么那场音乐会应是第一座里程碑,而2012年这场“荣归——陈黔交响管乐作品音乐会”则是第二座里程碑。作为作曲界的同行,我们有理由期望第三座、第四座里程碑的出现。
陈黔相距15年的两场“交响管乐作品音乐会”和军乐团的其他作品音乐会纠正了一种流行的看法,这种看法认为:军乐团的管乐团演奏的乐曲仅仅是那种节奏鲜明、旋律昂扬、威武雄壮的进行曲风格的乐曲,仅仅是那种礼宾类型的乐曲。听了军乐团的这些音乐会,我们会为交响管乐团具有如此幅度宽广、内容深刻的艺术表现力所折服、震撼。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交响管乐团的艺术表现力可以和交响乐团媲美。
近年来,我们的管乐艺术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势头强劲。在不少大、中城市,许多学校都成立了学生管乐团。比如北京大约有600个学生管乐团,成都25个,等等。这些管乐团急需各种难易程度不同的乐曲,而这种需求无疑会对作曲家们的创作起到促进和推动的作用。在这一热潮中,解放军军乐团责无旁贷、理所当然地担负着引领、指导的重任。陈黔在他的这场交响管乐作品音乐会临近结束时上台指挥自己的作品并致辞。他恳切地说:“中国管乐事业的发展需要大家来关心、支持。”我想,这也是我们作曲界每一位同行的共同责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