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BRASS管乐网

与管乐大师同行-参加第64届芝加哥管乐大会见闻

陈卫民 发表于 2011-01-15 00:00:00, 来源: CnBrass.com

  2010年12月14日,我与国内的知名管乐大师于 海、陈 黔、戴中晖、赵瑞林同行到芝加哥参加美国中西部管乐大会,这次大会已经举办了64届,历经六十多年逐步从全美演变为全世界从事管乐和管弦乐的音乐人聚会的场所,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管乐和管弦乐界的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教育家、乐团管理者、乐器制造商、音乐文化和音乐旅游商等各方面的权威和知名人士以及各国的管乐和管弦乐团体(包括专业和业余)都愿意积极参加的盛会。此次管乐大会的展览大厅全天开放,凭证出入,大小不同的三百多个展位展示的内容主要有:各音乐团体推介(发放宣传材料和纪念品),各音乐出版社展示或销售的乐谱、书刊、CD和DVD,各音乐学校的教材及教学软件展示,作曲和配器软件展示,各种管乐和管弦乐器展示,行进管乐队的用品及服装设计展示和队型设计软件,及还有专门为组织音乐文化活动的公司展示及台湾嘉义2011年世界管乐年会的展示等。展览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充分显示了当前美国和国际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水平。我自己也在这几天中听了不少作品,看了一些谱子,给我的感觉现代作曲家们的创作理念令人耳目一新,首先他们对声音的概念要求非常强,运用和声的手段和作曲技法非常丰富,常规的、非常规的,为乐队及听众提供了完美的音响及声音概念组合。

  在此行之前也有国内的一些专家和学校的团体前往芝加哥参加活动,但是仅局限在去观摩和交流的层面上,而这次的大会让我感觉不同和兴奋的是我国作曲家的作品第一次由美国的知名出版商在The Midwest Clinic出版并且第一次在此次大会上演奏、第一次有国内众多的管乐大师和国外的知名作曲家、出版商沟通交流,第一次有我国制造的乐器在此展出,众多的第一次使我感慨万分,心情激动,我为我国的管乐大师及作曲家感到骄傲,在欧美领先的铜管乐领域能有我国的一席之地是多么的不容易,同时又希望和盼望我们自己打开自己的思路,创作出即有时代特征,又有本民族特性的管乐作品,这是我这次参加大会的一些体会、感悟和收获,望与大家共同分享。

  在本次大会众多的管乐作品出版商展台上,很多人围在世界非常著名的出版商KJOS公司的作品视听台,来欣赏和视听我国军乐团作曲家陈 黔的作品《Come,Drink One More Cup》--更尽酒,这个作品在国内很多职业的和非职业的乐团都演奏过,在很多管乐比赛中,是要求必奏的中国作品之一,作曲家根据唐王维(701-761)《送元二使安西》之诗意而作、作曲家以古曲《阳关三叠》为素材,清新古朴的民族韵律贯穿全曲,通过引人入胜的管乐独奏、合奏和多声部进行以及民族打击乐的巧妙运用,将原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抒发的临别依依之情娓娓道来,始终给人以悠远雅致、怡然宁静,充满诗情画意、赏心悦耳的感受,是近年来我国管乐乐坛难得欣赏到的一首上乘之作。作品通过完美的音乐语言和风格的多样性,使听众在不同文化的背景中,体会到了不同的文化对立和交融的艺术魅力,很多国外的作曲家及演奏家认为《更尽酒》这部作品是在描绘中国音乐艺术风格的同时也符合西方音乐载体的特性,是中西管乐艺术的完美结合。

  这是我国作曲家的作品第一在The Midwest Clinic由世界著名出版商出版,也可以说我国的管乐作曲家和欧美的作曲家站到了一个平台上了,这也代表了我国管乐发展的一个新的水平和高度。

  12月16日下午五点半,美国大交响管乐团(Grand Symphonic Winds)在MIDWEST的音乐厅开始了专场演出,该乐团成立于1987年,是一支由音乐家吉姆•丹普希和凯莉•马格努森共同创建的高水平室内管乐团。自1995年起,马修•乔治教授开始担任乐团指挥,将乐团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他的带领下,乐团曾多次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威斯康辛州的多所顶级音乐厅以及大中院校演出,并两次在明尼苏达音乐教育者大会上演出。在过去的十年中,乐团有幸邀请到多位著名音乐家担任乐团客座指挥,如拉夫•豪特格林、盖伊•沃尔芬登、尼格尔•克拉克以及马丁•艾勒柏等。

  在当晚的音乐会中这个乐团将演奏的八首不同风格的作品,在演奏的各个作品中的作曲家们也在演出现场,乐队每演奏完一首作品作曲家都站起来和观众打招呼,这些都体现了乐队和观众对作曲家的尊敬和尊重。演奏的压轴曲目是由马修•乔治教授指挥的我国解放军军乐团作曲家陈 黔的作品《Ambush!Return With Honor》--荣 归。1500个座位的演出现场座无虚席,在整个演奏的作品里面听众们认为音响及思想最有表现力和张力的还是《荣 归》这部作品,它讲述了公元前203年楚汉垓下之战,项羽军兵败,兵少食乏,但项羽毫无惧色,说:“吾为公取彼一将” ,后自刎。项羽守信用,讲义气,有英雄气概,死后的英雄魂又归到了故里。这首乐曲用音乐叙事的手法,完美地表现了这场著名的楚汉之战,铜管乐加中国民族打击乐的配器手法在此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那气势恢弘的旋律令听者无不热血沸腾、激动不已。乐队对乐曲的演绎和演奏也非常的默契,仿佛楚汉战争时的情景又展现在了眼前,两军决战,声动天地,时而能听到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使听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泣而无从也。。。。

  乐队演奏完毕全场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连国外的一些知名作曲家也激动地和作曲家陈 黔拥抱、拍照、签名。。。。

  “太棒了!”  
  “乐曲的声音太奇妙了!”
  “第一次听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太完美了。。。”
  不能相信这么现代的作品是中国人自己写的。。。。” 

  我作为一个听众和一个管乐参与者,看到我国自己的作曲家能受到国际管乐届的认可感到无比的兴奋,站在观众席中,一边热烈地为我们的作曲家鼓掌喝彩,一边倾听着观众热烈的评价,目光和意念再次定格于此,再次感受着这里的气氛,也再次品味着这个作品丰富的音响和思想内涵,同时我也在想了很多,中西方音乐如何融合?如何能让国外的音乐人士正确的审视和认识我国的音乐作品?当国外的作曲家在没有听过中国的作品时反映出来的态度到听完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后那种又是签名,又是拥抱,又是问候,又是热情洋溢时和报以热烈掌声的态度反差时,我认为要想让我们的音乐走向国际化,要让我们的音乐征服观众和听众,我们的民族文化是不可缺的,作曲家的创作手法及写作技术也是极大的关键因素。《荣归》的成功是作曲家在用音响来讲故事——让音响在听众耳朵当中,产生出很多的触动点;让一种人性情感当中的各种纠结因素,在音乐中出其不意地表现出来;让你的听觉期待成形着、也让你的听觉期待有惊喜感。听其音乐,可以明白,音乐作为故事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时,若能与戏剧化情节相互紧密贴合、常常让人会忘却乐队的存在、音响的存在而专注于音乐本身的现场表现;同时在另一方面,音响也在不断地晕染着故事发展,在音乐发展中,人们又会自然听到乐队加入人声的表现力纳入耳中,多个层次都做到了,就能构成一种奇妙和丰富的音响。因此,音乐与故事剧情两者,被作曲家精妙地拿捏在一起,就生动地展现出来了,听着听着,你惊奇于作曲家在中国传统乐器与西洋管乐队之间那自然自如的结合手法,除去那些相对传统的做法和写作手法之外,熟练地处理中国传统音乐语言与西洋音乐之间的纯律、十二平均律的律制融合方面,作曲家可谓功力纯青老道!

  为我国的作曲家感到骄傲,如果说自19世纪下半叶起,三大音乐体裁—交响乐、歌剧、舞剧统治了世界音乐舞台的话,而当今世界无疑已进入了交响乐、歌剧、舞剧、民乐和管乐五大体裁的时代了,能在美国这样一个艺术发展的大国和强国,中国管乐作品有一之地,无疑是令人兴奋和高兴的事情,说明正是我国作曲家关注和投入管乐这一广阔领域并大有作为的时候到了。

  此次与我国的这些管乐大师同行,与大师们面对面的交流,并从他们身上获得精神的营养和学习的动力是今后我们这些做基础管乐教育培训者的所努力的方向,在基础管乐教育中我们应该学会如何正确地辅导管乐初学者,什么是正确的管乐声音,什么是正确的教学方法,如何获得好的音色?如何来让学生学会音准概念,如何让学生演奏出真正的音乐等等,在这些管乐大师身上我们可学习的东西还是很多很多的!

 

网友评论

游客不能发表评论.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