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BRASS管乐网

西东融合,一朵奇葩-圣彼得堡小号源流

刘兆 发表于 2010-09-03 00:00:00, 来源: CnBrass.com
关键词:  

  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市历史悠久,音乐方面更有极为深厚的积淀。这个满眼欧洲文化风情的城市,西滨芬兰湾,与北欧的芬兰隔海相望,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似乎它更多地具有西方的属性,而在俄罗斯人看来,他们不是“西方”,是“东方”。其实,就是西欧与东欧的区别吧。

  从小号的历史讲,圣彼得堡的小号源自于西方,又在本地发扬光大,进而独树一帜。在这个城市300年的历史中,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小号演奏家,这批优秀、天才的小号演奏家大大推动了世界小号的发展!本文记述了俄罗斯北方水城圣彼得堡辉煌灿烂的小号历史。

  一、学派历史发展
  19世纪中叶,伴随着学习西欧科学文化艺术的浪潮,作为俄罗斯帝国的首都,圣彼得堡建立了一大批顶级的艺术团体和高等音乐学府,包括1860年建立的马林斯基剧院(苏联时期改名为基洛夫剧院,1992年改回原名);1862年由安东· 鲁宾斯坦创立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和1882年3月由宫廷管弦乐团改建的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因此到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之前,音乐生活就已在圣彼得堡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在这样的契机下,圣彼得堡开始发展形成自己的小号演奏风格。早期有影响的演奏家许多来自德国。19世纪中叶著名的演奏家教育家威廉·布尔姆(1826-1904年)首先来到圣彼得堡,成为帝国剧院(马林斯基剧院的前身)芭蕾舞交响乐团的独奏小号家。1879年2月,他成为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第一位小号教授,任教期间布尔姆编写了包括62首小号练习曲注1在内大量的基础练习、练习曲。可以说布尔姆是圣彼得堡小号学派之父。

  二战前后,圣彼得堡更名为列宁格勒。列宁格勒第二代小号演奏家更进一步发展了布尔姆的德国式风格,使之达到了新的高度,并逐渐开始形成圣彼得堡的小号风格。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演奏家是布尔姆的学生亚历山大·施密特(后来接任布尔姆担任音乐学院教授和剧院演奏员)和他的继任者,列宁格勒爱乐首席小号冯·施密特。至此,经过两代德国裔小号演奏家、教育家的发展,圣彼得堡小号学派在技巧上吸收了德国学派科学合理且精确的练习方法,演奏风格上融入了俄罗斯民族特有的热情和奔放,形成并逐渐完善了自己特有的小号风格——饱满充满力度而富有变化的音色,朴实但精确的技巧。从第三代演奏家开始,圣彼得堡出现了一大批的俄罗斯本国的小号演奏家。

  二、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小号声部的历史
  20世纪下半叶,伟大指挥家穆拉文斯基带领的列宁格勒爱乐乐团注2一直是这个城市家喻户晓的明星。该乐团创立了一种特殊的俄罗斯式的合奏方式:技术细腻,感情奔放,结构严整,织体表达极为明净,音色洗练而清澈,毫无矫饰作态之感。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演奏家就是小号首席韦尼亚明 ·马尔果林(Veniamin Sovelievich Margolen,现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小号教授,学科带头人)。从1947-1974年,马尔果林担任乐团首席小号,成为该乐团必不可少的核心人物。在斯柯里亚宾的《狂喜之诗》注3和肖斯塔科维奇《第八交响曲》中,马尔果林展现出了强大坚实的音色、精湛的技巧和极富感情的音乐表达力。2003年,马尔果林入选国际小号家协会评选的20世纪100大著名小号演奏家名单。

  同一时期,在列宁格勒爱乐乐团还有另一位杰出的演奏家:尤里· 巴里什扬诺夫(Yuri Andreich Bolshoyanov)。如果说马尔果林的演奏表达感情极端强烈,则巴里什扬诺夫的演奏风格完全是另外一种极端——极度的精确与和谐,没有一丝夸张的成分。可以想象列宁格勒爱乐当时拥有两个风格完全不同,但都十分杰出的小号独奏演员,所以演奏各种风格的作品都能得到极好的均衡度。

  80年代—90年代期间,马尔果林和巴里什扬诺夫陆续离开交响乐团,回到母校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教授小号注4。他们各自的不同演奏风格也在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互补。他们二人多年的友谊和合作,为小号家们树立了一个良好典范。

  马尔果林和巴里什扬诺夫离开爱乐乐团后,另一位伟大的小号手出现在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的舞台上。他就是出生在乌克兰基辅,师从于乌克兰著名小号教育家雅普罗斯基(Yablonsky)的卡费尔尼科夫(Kafelnikov)。在演奏风格上,卡费尔尼科夫受到了马尔果林和巴里什扬诺夫非常巨大的影响,他本人的演奏风格,结合了许多这两位前辈的最佳优点。卡费尔尼科夫在1990年离开俄罗斯(苏联),加入法国波尔多歌剧院管弦乐团,担任首席小号。

  目前执掌彼得堡爱乐的小号声部的是俄罗斯功勋艺术家伊格尔· 沙拉波夫(Igor Sharapov)。

  三、马琳斯基剧院乐团小号声部的历史
  从20世纪初到现在,圣彼得堡市不仅仅拥有世界上最伟大的交响乐团,也拥有世界级的歌剧舞剧院,其乐团人数超过200人。由于每周要上演超过10部不同的作品,所以由三支交响乐团轮流演奏。有许多音乐史上著名的剧目在此首演:柴可夫斯基的《黑桃皇后》、《睡美人》,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格杜诺夫》,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普斯科夫女郎》等。

  有许多非常有影响力的小号家在马琳斯基剧院工作过,包括:威廉·布尔姆(德1860年至1878年,第一小号),奥斯卡·彪姆注5(德1897年至1921年),埃米尔· 约瑟夫·特隆耶 (法 1902年至1927年),米利·斯韦尼科夫( 1938年至1979年)以及马尔果林( 1944年至1947年)。

  乐团目前拥有8名专职小号演奏员和一名临时演奏员,其中俄罗斯著名的小号演奏家有:尤里·福金(Yuri Fokin),瓦西里·卡赫(Vassily Kahn),谢尔盖· 克里西斯果夫(Sergei Kritchkov),亚历山大·斯米尔诺夫(Alexander Smirnov),格纳季·古特耶夫(Genady Kuteyev),鲍里斯·塔布列特金(Boris Taburetkin)等。

  四、圣彼得堡的小号教育
  圣彼得堡市拥有一所世界最高等级音乐学府——圣彼得堡国立音乐学院。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下属两所音乐专科学校,13-18岁学习小号的学生可考取专科学校学习小号演奏。专科学校毕业后,通过严格的入学资格考试后可升至大学深造。而学校的小号教师,几乎全部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音乐学院,毕业于其他院校的老师,也要在本学校进修深造,这保证了圣彼得堡小号学派自成一家的独特风格。

  就读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学生,每周一般有两到三次专业课,每周专业课时间不少于3小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和水平安排学习的内容,但也有些是必须掌握的,如:练习曲(主要是布尔姆和勃朗特的),独奏作品(大多是浪漫或俄罗斯民族作品以及苏联作品和海顿、胡梅尔协奏曲等)。学校教学主要使用降B调小号。每个教师配有专职钢伴。学校也设有乐队片段和重奏课程,但一般情况下,以演奏独奏作品为主。目前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拥有三名小号教师:俄罗斯国家功勋演员韦尼亚明·马尔果林教授(学科带头人),亚历山大·罗曼诺夫(彼得堡爱乐乐团首席小号),鲍里斯·塔布列特金(曾任马琳斯基剧院乐团首席小号)。

  五、新世纪崭露头角的小号家
  近年来圣彼得堡出现了一批新一代的小号演奏家。这些演奏家的特点是融合了传统的训练方法和全新的音乐理念。这些年轻的小号演奏家意识到世界的其他地区还有不同的小号演奏手段和方法,并进行新的尝试。虽然在圣彼得堡(各大乐团)降B小号仍然是最常用的乐器,但一些演奏家也开始使用高音小号和其他不同调性的小号。

  年轻一代小号家中有代表性的有:1993年第一届慕尼黑小号独奏比赛第一名雷欧尼德·科尔金(Leonid Corkin),圣彼得堡爱乐乐团首席小号伊戈尔·沙拉波夫(Igor Sharapov),马琳斯基剧院首席小号尤里·福金(Yuri Fokin)等等。

  六、结语
  经过了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圣彼得堡的小号学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世界音乐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受了十月革命,二次世界大战和苏联解体等种种动乱的影响,圣彼得堡的小号学派依旧在继续进步。相信圣彼得堡的演奏家们还会创造更多辉煌。

  注释1:布尔姆一生创作改编了数量巨大的练习曲,而我们今日最常见的布尔姆62首练习曲,是莫斯科格涅辛音乐学院教授塔巴果夫修订而成的。
  注释2:全称为:集体功勋的列宁格勒国立爱乐交响乐团
  注释3:马尔果林演奏的狂喜之诗已收录进穆拉文斯的唱片集但录音效果不佳。
  注释4:尤里·巴里什扬诺夫曾担任过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管乐系主任,后出任音乐学院院长职务。
  注释5:即彪姆练习曲和协奏曲的作者

  本文作者2006年9月考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管弦系本科,师从鲍里斯·塔布列特金(Boris Taburetkin)专攻小号,是该校建校以来首位小号中国留学生。

 

网友评论

游客不能发表评论.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