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BRASS管乐网

拥抱时代的壮丽凯歌-解放军军乐团管乐交响音乐会《凯歌嘹亮》观感

王启民 发表于 2009-06-27 00:00:00, 来源: CnBrass.com
关键词:  解放军军乐团

  听罢解放军军乐团专场音乐会《凯歌嘹亮》,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强烈的时代精神,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鲜活的民族风情,以及交响管乐给我们带来的意气风发、大开大阖的审美体验,尽情的表达了我军官兵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赤子之情,是一台高品质、高格调的原创管乐交响音乐会,代表了当今我国管乐艺术发展的最高水平,是军旅音乐多年来一贯倡导、探索的“洋为中用”,西洋音乐民族化的成功实践。静静想来整台音乐会可用四个字来概括:

  第一是“纯”。这是一台纯粹的音乐会,完全以乐曲取胜,用音乐说话,没有特别的文学渲染,没有闪亮的舞美设计,没有华丽的灯光,甚至连主持人都不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也称得上是本届全军文艺会演49台节(剧)目中的一个“唯一”了。这个“纯”体现了国家级乐团的“原汁原味”,也体现了该团的朴实与本分。在当今社会文化市场比较浮躁,过分追求包装,随波逐流盛行的形势下,该团的淡定与自信实属难能可贵,令人敬佩。

  这台音乐会的“纯”还表现在品位的纯正,定位准确上。管乐作为舶来品,100多年前西洋管乐漂洋过海传入我国,在风雨飘零,战火纷飞的岁月里,管乐以其独有的铿锵与豪迈逐步融入了军队和民众的生活,最终成为国家和军队礼宾音乐的载体。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管乐艺术表演团体,解放军军乐团以其工作性质和职责,以其长期以来所树立的社会形象,很自然的令人联想到“阳刚”和“正气”,联想到“主旋律”,在许多人的概念中,解放军军乐团理应是“鼓士气,壮军威”的最佳载体,弘扬社会主旋律的主力军。听罢音乐会给我们的感觉,解放军军乐团的艺术家们出色地担当起了这份责任,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讲过一句话:“一个人多受崇高事物的鼓舞可以消除鄙俗气,在人格上有所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凯歌嘹亮》就是一台人民子弟兵倾情奉献给祖国母亲60华诞的纯纯正正的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伟大的民族精神的音乐大礼。

  第二是“深”,主要表现在选题准确,立意深刻。音乐会12部(首)作品中,交响序曲 《礼赞》(陈丹曲)表现我军将士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和部队官兵对祖国母亲美好的祝福,抒发了新时期我军将士献身使命,一往无前的英雄豪情。交响诗《英雄》(娜拉曲)从独特的视角审视和探求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盛世欢歌》(曲成久曲)描写人们喜逢盛世的愉悦心情和对祖国无限热爱的真挚情感。钢琴协奏曲《青春无悔》(李婵曲)表现80后新生代军人立志献身国防,做祖国和人民忠诚卫士的情感历程。歌曲《欢乐的水》(王和声词曲)歌颂了美丽的西双版纳和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傣族同胞与亲人解放军的鱼水情意。交响音画《天山之舞》(舒永刚曲)表现了天山儿女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和对光明未来的向往。《如歌的柔板——怀念》(郭思达曲)是一首缅怀英灵的哀歌。交响诗《荣归》(陈黔曲)是一首为生命高歌、为英雄祈福的安魂曲,其素材的选择寓意了中华人文精神的传承和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进行曲《成功之路》(王和声曲)表现了运动健儿朝气蓬勃,为国争光的精神风貌。交响音画《长江颂》(由著名作曲家于建芳作曲)则是第一部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为题材,赞颂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器乐作品。交响序曲《家园颂》(王和声曲)是作者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奉命急赴灾区慰问、体验生活的内心感悟,是作者饱含对灾区人们浓烈的情感创作出来的一部掏心窝的作品。这12部(首)作品的从题材到立意都与党和国家事业、民族的利益紧密相连,展示出一种大爱无疆的宽阔胸襟和军旅作家应有的道德良知。

  所谓“深”还表现在创作理念,技法功力深厚。解放军军乐团创作室是全军乃至全国最具实力的以管乐创作为主体的音乐创作团队,产生于这支光荣团队的魏群、郑路、吴光锐、季承、晓藕等都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管乐大家,曾创作出《北京喜讯到边寨》、《万岁,伟大的祖国》、《欢迎进行曲》、《团结友谊进行曲》、《运动员进行曲》、《思念》、《赞美》等一大批管乐发展史上经典作品。如今的中坚力量王和声(代表作歌曲《草原夜色美》、交响诗《圆明园》、《五声神韵》、《彝海》、北京奥运会颁奖音乐入场曲《成功之路》)、曲成久(代表作单簧管独奏《羌歌》、小号独奏《西沙吟》、《希望的明天》、《合成军团进行曲》)、陈黔(代表作《阿坝妹子》、《裂距》、《雪莲》、《卡巴耶》、《更尽酒》)、陈丹(代表作《永远的军乐》、《朝天阙》、《第一交响曲》)、舒永刚(代表作《祝福吉祥》、单簧管独奏《阿究赫》、圆号独奏《草原放歌》),他们的作品无论是思想深度,技术的成熟,以及艺术上的品格,艺术上的更高的文化层次上的追求,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他们的管乐作品撑起了当今我国交响管乐创作的大半江山。

  以作曲家陈黔为例,其深厚的艺术功力和接连推出的多部优秀作品,得到专家学者及众多业内人士的广泛赞誉,并受到欧美管乐界的密切关注。他的新作交响诗《荣归》,以大众的视觉来缅怀英雄、祭奠英雄。作品很好地调动了管乐队常规和非常规演奏的音色,除了短笛,低音单簧管,木鱼等非常规乐器外,还包括了人声的引入。在创作技法上作者秉承传统音乐的章回式特性,更加成熟和内敛,技术含量更高,感染力更强,为增强乐曲的表现力,在乐曲的第一部分,作曲家使用柱式琵琶和弦,引入一个让人不得不面对的,震裂的世界,通过铜管、木管与打击乐相互交替变换,表现人与自然、人与丑恶的对峙与抗争。在第二部分中为更好地表达苍凉、悲戚、哀婉、低徊的情境,作者别出心裁的用单簧管笛头演奏不和谐的音调,并大胆运用宗教曲调表达人们对英雄灵魂的安籍,另外数次乐队人声的加入,低语呢喃,曼声呜咽,汇成一曲民族英雄的安魂悲歌。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在使用这些音乐色彩技巧时,丝毫不是为炫技而炫技,而是把它和民族音乐中的精髓——戏曲音乐中的许多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产生了巨大的民族想象力和民族认同感。作者在传承中国文化精神、在西洋音乐民族化方面作了颇有价值的尝试与探索。他不再满足于用西洋乐器或乐队形式演奏中国的旋律即所谓民族化等符号式的表达,聆听陈黔的作品我们会有一种“与众不同”感觉和感动,其原因是作者在运用西洋管乐这个载体所特有的声响,立体、完整的表达中国文化精神,就像用西洋画的油彩画出中国水墨画的境界。交响诗《荣归》的音乐语汇也非常的中国化,它打破了西方惯用的“展开式”的表达方式,转而采用中国音乐线型发展即所谓“非动机展开”的思维方式。《荣归》在结构上的与众不同在于,我们听不到西式的A—B—A,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格局,作者采用的是纯纯正正的中国“章回体”的表述方式。这些深层次的探索和尝试铸就了乐曲独特的审美体验,是近年涌现的管乐新作中少有的上乘之作。

  第三是“新”,全场12部(首)作品全部创作或修订于2008年以后,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著名作曲家印青等多位评委老师一致认为,与过去几届会演作品相比,军乐团今年的作品“更多的关注了社会,关注了军队,关注了我们国家发生的大事情,关注了情感,关注了我们人民军队在音乐形象上的塑造,同时在创作手法上把传统的作曲技法和现代的作曲技法相结合,总体上达到了艺术性、技巧性、可听性的完美结合……”。

  所谓“新”还体现在新人新作上,郭思达、娜拉、李婵都是加入乐团不久的新人,都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之前他(她)们写过不少作品,但写交响性作品相对较少。这次郭思达的《怀念》是整台音乐会中仅有的一部管乐展示阴柔之美的慢板作品,作品用一支小号奏出思念的旋律贯穿全曲,低回婉转的号角,饱含着人们对英灵的告慰,感人至深。娜拉的交响诗《英雄》从女性的视角审视和探求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乐曲由乐队模仿的蒙古呼麦引出英雄主题,采用嘎达梅林民歌旋律逆行的创作手法,形成双主题对答,写英雄内心的呐喊,寻求英雄永不停歇的脚步。李婵的单乐章钢琴协奏曲《青春无悔》采用钢琴与管乐队协奏的形式,以传统的奏鸣曲式为基本结构,作品基于自己从军后在军营生活中的种种感受,抒发了一名新兵来到绿色军营,得到历练,立志献身国防,做祖国和人民忠诚卫士的情感历程。三位的作品起点较高,为整台音乐会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他(她)们目前扎实的理论基础、作曲技法和日趋独立的思维能力,相信三人的未来非常值得期待。

  第四是“精”,主要指乐队指挥技艺精湛和乐队合奏的精细、精确、精雕细刻。这台音乐会分上、下半场,分别由指挥家于海和张海峰执棒。于海作为中国管乐界的领军人物,在担任解放军军乐团团长、中国管乐学会主席,组织领导工作异常繁忙的情况下,始终不放弃对指挥艺术的追求和探索,近年来除了担负本团日常演出、录音活动指挥外,每年还应邀与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央歌剧舞剧院以及各省市乐团合作举办个人专场音乐会,其睿智、洒脱、大气、严谨的指挥风格,尤其是对每部作品思想意蕴的准确诠释,和对关键段落、中心章节富有灵性的处理,均显示了他作为一名从艺40年的老艺术家深厚的艺术功力。青年指挥家张海峰曾荣获荷兰第十四届世界管乐大赛暨第九届青年指挥比赛第一名——金指挥棒奖。作为这支参演乐队的常任指挥,张海峰与乐队合作了10多年,其指挥预示鲜明,线条流畅,把握不同风格的乐曲成竹在胸,游刃有余,特别是他与乐队之间的默契与融洽,使得乐队音响和音乐形象更加华美和飘逸。

  韩芝萍是解放军军乐团的著名歌唱家,这是她第六次全军文艺会演,这次她演唱一首《心中的妈妈》,表达了华夏儿女对祖国母亲的无限深情。她对作品思想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她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的演唱功力,深深地打动了现场评委和听众的心。担任《怀念》独奏之一的青年小号演奏家王强的演奏,虽然篇幅不长,但其近乎完美的演奏把听众的情绪一下子引入对英烈,对死难同袍的追忆之中,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说到这里,必须谈谈这支令人尊重的乐队了,无疑这是一支令人羡慕、精英荟萃的团队,为国家和军队赢得了无数荣誉的优秀管乐团。其优秀的前提首先有一批“单技”高手,他们中近半数队员都曾在国内外、军内外独奏、重奏比赛中获奖,尤为可喜的是年轻的乐手中涌现了一批佼佼者,预示了这支乐队良好的发展前景。其次乐队中各声部首席个个出类拔萃。乐队首席兼单簧管首席迟海云、乐队副首席兼长号首席赵伟明、双簧管首席张文艺、长笛首席张云杰,巴松首席吴铁生、萨克斯首席焦志勇、小号首席雷宇、圆号首席贺春鹏、次中音上低音首席孙韬、大号首席刁春雷、低音提琴首席朱击修和打击乐首席冯军等都是具有20年以上乐队实践经验的优秀演奏家,在他们的带领下,各声部出色完成训练和演出任务。再次,日常的严格训练和大量的艺术实践,为乐队队员的迅速成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据悉这支乐团每年要完成300多场次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在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之余,乐团每年要组织严格的训练,积累了大量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中外曲目,从而使乐队的演奏水平、音乐修养得以迅速地提升,为乐团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去年著名指挥家、音乐评论家卞祖善先生在观看这支乐队的演出后,被乐队的细腻、严谨所感动,称赞乐队的演奏“富于歌唱性,层次清晰,生气勃勃,引人入胜,是我国当今管乐团中的模范乐团”。的确他们的演奏代表了目前我国管乐合奏艺术的最高水平,他们很好的诠释了现代管乐的魅力,进而完美的表达了音乐会的主题思想。

  当然,作为一次成功的艺术实践,不可能十全十美,《凯歌嘹亮》不足和缺憾一是整台音乐会缺少能够真正代表国家军乐团特定风格,具有较高含金量,能够传世的,有分量的进行曲。二是有几部作品结束部分处理的或不够充分或不尽合理,有待进一步打磨完善。瑕不掩瑜,不足和缺憾丝毫不会影响《凯歌嘹亮》是一台军旅音乐中的精品力作,是彰显当代我国管乐艺术魅力的成功实践。是解放军军乐团追求中国气派,努力建设国际一流水准国家军乐团征程中又一座里程碑。在此我还要呼吁,在流行音乐充斥社会的情况下,像《凯歌嘹亮》这样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既有鲜明时代精神,又具有深厚艺术底蕴的演出,应该以更高的姿态引入年轻的士兵兄弟中间,让基层官兵零距离感受高品质军旅音乐的无穷魅力。

 

网友评论

游客不能发表评论.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