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BRASS管乐网

王和声与他的音乐“家园”

王启民 发表于 2009-06-27 00:00:00, 来源: CnBrass.com
关键词:  王和声

  作曲家王和声有两首作品知名度最高,一首是他的成名曲——《草原夜色美》(由歌唱家德德玛演唱),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他还只是一名业余作者。去年年底合唱版《草原夜色美》荣获第十四届全国音乐作品(合唱、室内乐)文华音乐作品创作一等奖。另一首是去年他为北京奥运会创作的《成功之路》,这支充满活力的乐曲作为奥运会和残奥会颁奖仪式获奖运动员入场曲,在奥运会和残奥会赛场上响起774次而被人记住,成为王和声终生的荣耀。

  然而,王和声获奖、出名的这些作品并不是他的创作重心,他的主要职责是为国家和军队礼宾活动创编音乐,为本团创作各种形式的管乐及声乐作品,是军乐团公认的最勤奋、最高产的作曲家之一,在聆听《凯歌嘹亮》时这一点又一次得到证实——全场共12首作品中,其他作曲家都是每人一首,而他一人4首作品入选。第一首是交响序曲《家园颂》,第二首是赞颂军民鱼水情意的男声与乐队《欢乐的水》,第三首是由著名歌唱家韩芝萍演唱的歌曲《心中的妈妈》,第四首是前面提到的《成功之路》。这其中交响序曲《家园颂》给专家评委和现场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这部作品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王和声奉命急赴灾区慰问、体验生活后的内心感悟和真情流露,是作者饱含对灾区人们浓烈的情感创作出来的一部掏心窝的作品。作品以写实的笔法,全景式的描绘了美丽的家园,灾难突袭后的惊恐,子弟兵奔赴灾区,奋勇救灾,万众一心夺取胜利,重建美好家园等一一幅幅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画卷。作品开始以低音乐器缓缓奏出具有主部因素的旋律,展现了一幅宁静的家园风景画,由双簧管和木管依次奏出的具有羌族音乐风格的主部主题表现了能歌善舞的川西各民族人民的幸福与喜悦。作品进入展开部,突然闯入的持续低音、不规则的打击乐节奏、急促的音符动机及不谐和音程喻示灾害降临。英国管和木管先后奏出的悲伤的副部主题变奏,如泣如诉,悲痛欲绝。长笛声部在高音区持续的颤音表达出希望的曙光,短笛奏出了解放军进行曲主题音调,由远而近逐步推向高潮。主部及副部主题在多层面上展开和发展,时而短促紧张,时而沉重激烈,表现了救灾现场扣人心弦的紧张场面。主、副部主题与解放军进行曲主题交织在一起,展现了千军万马、众志成城夺取抗震救灾胜利的宏大场面,宽广的主部主题,表达了抗震救灾斗争终将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心和信念。作品的再现部先由bE单簧管和双簧管演奏的副部主题在主调的同主音小调上出现,具有奏鸣曲重要的再现意义,表达了人们灾后心境的复苏和对今后新生活的向往之情。乐曲最后在《歌唱祖国》和《太阳出来喜洋洋》动机中达到了全曲的最高潮。

  我们被作品的情绪深深地震撼,就象有一个巨大的磁场紧紧的把你吸引,一股难以名状的悲楚和激奋萦绕心中,从中感受到了人的巨大能量,感悟到中国人在灾难面前坚韧不屈的性格和勇敢地征服自然、战胜灾难的喜悦,感到了人类的伟大与尊严,得到的了一种惊心动魄、振奋激荡的审美感受。交响诗《家园颂》的成功一是情真意切,充满感情。有生活,有切身体验。二是创作主旨与国家民族大义及灾区军民的情感紧密相连。有大情怀,大格局。三是音乐语言鲜活、生动,尤其是民间音乐素材的巧妙运用,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显示了作者深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积累。

  王和声现为国家一级作曲,解放军军乐团专职创作员,中国音协会员、中国管乐学会理事,中国巴松学会理事。他1971年考入解放军军乐团,担任乐团巴松演奏员12年。上世纪八十年代改任乐团专职作曲家。近年来在完成日常国家和军队重要司礼演出音乐编配任务的同时,在交响管乐作品的创作上成绩斐然,主要作品有:管乐交响音画《彝海》、管乐交响诗《圆明园》、《五声神韵》、小号独奏《月光下的舞步》、长号独奏《马背上的长城》、高音萨克斯独奏及管乐曲《草原夜色美》、男声组合与流行管乐队《欢乐的水》、流行管乐曲《阿拉木汗》、长号与乐队《出征》、歌曲《红色课堂》、《战友,向你敬个军礼》、《爱在北疆》等等,这些作品在我国管乐界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在为兵服务、社会公演中受到热烈欢迎。王和声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他几十年来孜孜以求,勤奋耕耘的结果。他的身上有三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勤奋、高产。人称王和声有“三多”,即作品数量多、演出用曲多、获奖数目多。几十年来王和声创作、编配的国宴用曲、仪式乐曲、声乐作品、交响音乐及其它各类体裁的作品近千首。乐团演出节目单上他的作品总是最多的。在奖励、赞扬声中王和声最看重的还是观众的口碑,战士的评价。他常说,但凡工作有点成绩的人,都是任劳任怨的标兵。平时不付出更多的汗水,不进行知识积累和储备,机会和成绩绝不会眷顾到你,天上不会掉馅饼,要想吃馅饼,就得自己烙,因为明白了这个道理,勤奋二字就被我牢牢抓住了。

  二是作品的民族特色。王和声的创作始终遵循“民族性、群众性、时代感”三条原则,他认为“民族性”是三者的灵魂,对中国作曲家来说,只有把音乐的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之上,才能充分调动出创作的激情,激发出更多的创造灵感,写出的作品才会更有生命力。“群众性”是讲作品写给谁听的问题。他认为,作为一名部队的文艺工作者,为兵服务,为人民群众写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时代感”则要求我们顺应历史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充实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技能,使作品总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王和声总是期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得到大众的喜爱,雅俗共赏是他创作生涯中矢志不渝的努力方向。他最喜欢的一句评语是:王和声是一个双脚踏在中国土地上的作曲家。这也是他给自己的定位和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

  三是“快乐作曲”。王和声是北方人,性格直爽、为人和善,是典型的乐天派,快乐是他的生活态度,他说,应该用快乐的心情看待周围世界,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用快乐的心情去享受创作过程。尽管创作过程十分艰辛,有时可能就像十月怀胎一样艰难,但当苦尽甘来的时候我们便成了最幸福的人。

  如今,“快乐作曲”已经令50多岁的王和声乐此不疲,乐在其中,不但不觉得辛苦,反而在这年复一年的快乐轮回中,不时露出孩童般的欢笑,不断收获创作成果。我们祝福他的“快乐作曲”理念为他筑造更加美丽的音乐家园,快乐的他能够在他的快乐家园中创作出更好更多的优秀音乐作品。

 

网友评论

游客不能发表评论.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