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晚中国单簧管学会《第二届单簧管中国作品试奏音乐会》在中央民族大学第二演奏厅里如期举行,这原本是一次“内部音乐会”仅限于专业人员观摩,然而当晚出现的加座场面。是主办者事前没有想到的。
出席此次音乐会的有业内人士,田荣久、倪耀池、李丹、李昌云、何易、张建军、张学强、张怀智、孙亦延、牛亮等,有韩国单簧管学会主席李钟旭先生,奥地利籍华人单簧管演奏家吴喻强先生,北京中关村军乐分院校长张贵先生等,有来自东北、内蒙、云南、浙江、河北等地的专业人士,有来自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现代音乐学院,总政军乐团等音乐院校的专业学生,以及媒体记者,单簧管爱好者等共约200多人。演出进行时,场内观众礼貌而热情,在长达近三个小时的音乐会中始终保持着“兴致勃勃”的欣赏情绪(前50分钟是民大音乐学院的第八届室内音乐会)。
这次音乐会参加试奏的主体仍然是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的单簧管专业学生———这是一个不怕辛苦,不取报酬为单簧管新作品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的群体。他们在老师(学会秘书长)金光日先生的带领下把民大音乐学院打造成了单簧管中国作品的第一个试奏基地,这个基地正在名声远扬。
同第一届试奏会相比,民大音乐学院的试奏队伍已经壮大,新的伙伴加入了试奏的行列,军乐分院的王树建同学,现代音乐学院的郭凯同学在试奏音乐会上的演奏给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试奏音乐会也是演奏人员的技术交流机会,像奥运会一样重在参与,重在开阔眼界和学习”。这是军乐分院张贵校长在音乐会的观后感。他表示:“这种活动举办的好,军乐分院今后一定要多参加学会的学术活动。”
本届试奏会共收集了边永珠、亢竹青、霍音、裴仙美、王和声、李勇敏等十位作者的16首乐曲,数量比上届试奏会多了一倍,其中有独奏、二重奏、四重奏、五重奏等,形式多样、风格各异。
与第一届相比,此次试奏会给人印象深刻的是重奏曲目,比如欢快的二重奏《双人舞》、神奇的《土风》,用朴实的民间音乐语汇写成的四重奏《喜庆的鄂温克人》,青春而阳光的五重奏曲《旅途》等,都受到观众好评。特别值得提及的是民大音院作曲教授张朝先生创作的两首二重奏曲《森林的冥想》和《景颇山歌》堪称经典之作。作曲家将现代作曲手法与民族音乐元素巧妙结合地一起,时尚而形象地表现了中国的“一方风情”,曲终之时,现场观众情不自禁地报以热烈的掌声。
对于以现代手法创作的无调性中国单簧管音乐作品,许多听众(包括相当数量的业内人士)并不认可,通常的看法是“难听”,这难听里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听不懂,二是不好听。不少现代作品只注重作曲技巧,忽视了民族语汇,至使许多作品“没有国籍”,分不清是那国人写的,有业内人士指出,“无调性的中国作品应当被视为习作,作者自己总结经验可以,不能作为产品进入市场”。黑格尔有一句名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张朝先生的作品受欢迎,因为他的作品是从民族音乐的土壤里培育出来的,有风味,有特色,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通过此次试奏会,也引发了作者们对未来创作的思考。
在新创作的独奏曲中,单簧管协奏曲《故乡的云》是引人注目的大手笔,但终曲以后对于演奏的关注和议论远多于作品本身,有着音乐学院出身背景的演奏家陶旭光先生用民族风格的奏法,演奏了这首有民族风格的协奏曲,在观众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争议。批评者认为,陶先生以“粗散的声音”演奏的这首乐曲,听起来更像是一首“唢呐或管子协奏曲”。认为陶先生不应当背叛自己音乐学院的正统出身,而让人误以为他是来自民间的一位艺人……。支持者则认为,单簧管演奏应当出新,如果全世界都按照一种标准声音来演奏,拉上大幕分不清谁是谁,该多乏味,觉得陶先生“给人带来了新的声音感受”。还有人认为,艺术贵在个性,陶先生的演奏有个性,因而受人关注……。但不管是批评者还是支持者,大家对陶旭光先生的高超技术都表示认同。对于这种争议,学会秘书长金光日先生说了一段总结性的话:“不同演奏风格的存在,对于发展单簧管的演奏技术和开发乐器本身的表现性能是有好处的”。
二个小时的试奏音乐会产生了轰动效应,创作与演奏中新因素的出现引来了不少话题,但大家一致认为,本届中国作品试奏音乐会很成功,让人从音乐会中感受到了进步,看到了方向,并一致认为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发展了民族音乐,加强了同行间的交流与合作,产生了凝聚力。有人提议,这样的活动要形成制度,最好每年一次,定期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