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长笛音乐作品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不同时期创作出的作品大都带有鲜明的个性与时代特征。本文就中国长笛音乐作品创作回顾、中国长笛音乐作品创作分类研究,现代中国长笛音乐作品的创作方向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对中国长笛音乐目前的状况与发展方向进行观察与探讨。
关键词:音乐创作,分类研究,发展方向
引 言
随着国内长笛演奏艺术的日益普及与提高,如何用长笛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演奏中国乐曲,借以弘扬民族文化,逐步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长笛演奏风格,是目前我国长笛演奏艺术发展与提高过程中的一个值得重视的发展方向。国内的音乐家与演奏家及旅居国外的音乐家与演奏家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曾为长笛谱写和改编过许多优秀的中国长笛作品,这些作品中的大部分曲目经过时间与实践的考验,在我国的长笛教学与各种形式的音乐会演奏中得到过广泛使用,对我国长笛演奏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将这些曲目中流传较广的作品的创作手法与创作经历进行归纳总结与分析研究,势必引起人们对中国长笛音乐作品创作的再度关注,使本民族的长笛音乐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中国长笛音乐作品创作回顾
自清末爱尔兰外交官罗伯特·赫德1885年前后在天津海关组建管乐队,1903年袁世凯在驻扎天津的军队中创办由洋人指导的军乐训练班,1922年北京大学附属音乐传习所正式成立,在萧友梅先生的指导下正式设立长笛教习课程至今,长笛在中国的传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然而,在建国以前的这一大段历史中,长笛这种外来西洋乐器的演奏很少作为独奏乐器单独出现,仅限于在军队和管弦乐中使用。查阅那段历史时期的音乐会及各类形式演出的节目单,长笛以独奏节目形式演奏完整的乐曲,仅在上海国立音院1930年5月26日举办的首届学生音乐会中出现过一次,演奏者是当时在该院就读的长笛专业学生劳景贤,演奏曲目是柯勒的长笛独奏曲作品58号《牧歌》;以中国旋律曲调创作的长笛作品在教学与音乐会演出中都不曾出现。
1937年初,时任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从事电影配乐工作的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创作出了一首优美的长笛独奏《幽思》。这首乐曲采用了传统的中国五声调式旋律与典型的奏鸣曲曲式结构相结合的创作手法,结构完整、旋律优美、情趣高雅,表现出情景交融的极高艺术境界。乐曲中插有两处极为精彩的华彩乐段(cadenza),其内涵丰富的音乐表现力与流畅自如的演奏形式充分地展现了长笛高超的演奏技艺,美轮美奂,至今仍是中国长笛音乐华彩乐段创作与演奏的典范。此间,贺绿汀先生曾先后为明星、电通、艺华等电影公司写作了多部影片的配乐工作,可见,这首著名长笛独奏曲的创作与当时在上海刚刚开始流行为有声电影编配背景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长笛乐曲以独奏的形式首次在音乐会上正式出现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1951年,著名指挥家、长笛演奏家韩中杰接受中央文化部委派,跟随由全国各省、市200多人组成的世界青年联欢节文工团,参加了在德国柏林举办的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韩中杰在比赛中演奏的中国长笛乐曲《牧童短笛》与莫扎特《D大调长笛协奏曲》受到了在场评委与观众的广泛好评,并因此荣获了长笛演奏银质奖。长笛独奏曲《牧童短笛》原为贺绿汀先生1934年创作的一首著名钢琴独奏曲。由于当时举办的世界青年联欢节在比赛章程中要求各国参赛选手在参赛曲目中必须演奏一首本民族的创作曲目,而由一起随团参加比赛的合唱指挥、著名音乐家李焕之特意改编为长笛独奏曲的。经改编后的乐曲由于在音乐表达方式与演奏技巧发挥上十分宜于长笛演奏,因而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至此,钢琴名曲《牧童短笛》同时也成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中国长笛名曲。
建国初期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发展与繁荣的伟大时期。中国长笛音乐作品的创作也随之逐渐发展起来。在这段时间内创作与公开发表的中国长笛音乐作品有《怀念》(马思芸)、《燕子》(段平泰)、《草原上的牧羊人》(廖胜京)、《小小鱼儿粉红腮》(张定和)、《村笛》(罗孝敏)、《小车》(钱苑)、《在内蒙古草原上》(戴宏威)、《小奏鸣曲一清晨》(田保罗)、《赶牲灵》(尚德义)、《谐谑曲》(高燕生)等,这些作品的涌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长笛乐曲的教学与演奏,推动了中国长笛音乐的创作与发展,其中大部分曲目至今还在长笛教学与演奏以及对外文化交流中得以广泛使用。回顾这些作品的创作经历,会发现优秀作品的产生往往与作曲家不断深入生活,在民族与民间音乐中寻找乐思与创作灵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作曲家廖胜京先生创作的长笛曲《草原上的牧羊人》,就是建国初期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专业学习作曲理论期间,随由文化部组织的西南地区慰问团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体验生活、进行宣传与慰问工作,收集到云南原阳地区哈尼族与西北青海等地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的。这首独奏曲以单三部曲式结构组成,风格迥异、手法独特,旋律与节奏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谱成后由著名长笛演奏家李学全演奏,代表我国参加了于1953年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办的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李学全本人为此曾荣获了民族音乐演奏一等奖。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是我国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阶段。在这段时间内,曾有《井冈山上太阳红》、《萨丽哈最听毛主席的话》等改编长笛独奏曲出现,因为这些乐曲大都带有较强的历史局限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经常被人们演奏了。但是,值得引起人们重视的是,在这段时间内创作的一首大型长笛独奏曲《阳光灿烂照天山》至今还在长笛教学与各种比赛及音乐会演出中广为使用;1972年,当时在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的著名作曲家黄虎威先生去新疆采风,根据切身体会,创作出了这首激动人心的长笛独奏曲。作者在这首乐曲中热情洋溢地描绘出天山旖旎多姿的自然风光,赞美了天山南北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抒发了作者对祖国边骊的深情与热爱。乐曲结构严谨,感情真挚深刻,富有青春活力。令人感受到春回大地、阳光灿烂,西北边疆一派生机盎然的繁荣景象。在此段时间出现的长笛作品中,还有一首大型的长笛独奏曲《僮锦幻想曲》至今也经常在国内长笛教学与演奏中得到使用。这首幻想曲的创作是由中央音乐学院著名长笛教授王永新先生根据一首小提琴独奏曲改编而成的。乐曲密集地层现了长笛高难度的演奏技巧与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是高层次、高难度中国长笛音乐作品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时至上世纪80年代,随着国内改革开放政策与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长笛音乐作品的创作也呈现出了缤纷多彩的喜人局面。由于作曲技巧的不断开拓与作曲家创作理念的不断变革,促使中国长笛音乐作品的创作思路逐渐远离了过去传统的作曲模式,面向现代的作曲技法与演奏技法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在这段时间内,先后创作与发表的长笛作品有:《夕阳箫鼓》(谭密子,1980年)、《舞诗》(黄安伦,1981年)、《长笛·大提琴·竖琴三重奏》(刘庄,1983年)、《神秘的笛音》(丁善德,1984年)、《回忆》(陈其钢,1986年)、《咏雪》(韩兰魁,1987年)、《天国童吟》(赵晓声,1989年)、《融雪》(陈小兵,1990年)、《金笛》(陈怡,1997年)飞《大净》(赵季平,2000年)、《雨》(徐占海,2004年)等,这些作品的出现大都紧随时代潮流,采用了较现代的音乐语汇与作曲手法。为了强调特色和探索在表现技法上的多元化发展格局,有些乐曲在创作中还引入了当前国际比较流行的现代长笛演奏技巧,使中国长笛乐曲的创作与演奏进入了一个新的局面。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众多作曲家在改革开放后大量接触外来文化,接受和模仿现代音乐表现手段及体现现代作曲技巧有着直接的联系。当时,国内一些比较活跃、优秀的作曲家与演奏家们纷纷挤身于国外留学或到国外寻求在专业上的更大发展,有些人甚至旅居国外。在吸取和借鉴现代作曲技法与演奏技法上,他们均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探索与创新精神。这段时期的中国长笛音乐创作富于探索且形式多样,因而大大缩短了我国长笛文化与国际长笛文化交流的差距,使具有中国旋律风格的长笛音乐短时间内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得到了认同与发展。
在这段时间创作的众多长笛作品中,占有比较重要地位的两首无伴奏长笛作品《大净》、《雨》,是国内两位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徐占海先生受中国长笛界的委托与期盼,特意为2000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北京长笛比赛”和2004年在沈阳音乐学院举办的“首届全国艺术院校长笛演奏比赛”创作的。这两首作品在作曲手法、演奏技巧、音乐内涵上均代表着目前中国长笛音乐作品创作的最高水平。
二、中国长笛音乐作品创作分类研究
中国长笛音乐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不同时期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大都带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与历史的阶段特征。这些不同题材、不同风格长笛音乐作品的延续出现从创作时间上来看,大至可以分为建国初期、文化大革命时期、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三个阶段。由于受不同历史阶段政治背景、社会文化与人文思想的影响,建国初期至上世纪60年代中期所创作的长笛音乐作品往往注重于挖掘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旋律与曲调,在此基础上结合传统的西洋作曲技法谱写而成。在这段时期产生的长笛音乐作品有很大部分是国内音乐学院作曲专业学生创作的,或者是他们的毕业习作。如:《草原上的牧羊人》、《燕子》、《在内蒙古草原上》、《谐谑曲》等,这些作品都具有了较高的专业创作水准,但往往由于受形式或者创作方法的约束而显得过于拘谨与含蓄,缺少大气质、高超演奏技巧与高超创作手法的显露。当然,这种创作现象的普遍存在,与当时国内长笛演奏水平较低,学习长笛演奏的人数较少,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中国长笛音乐作品,由于受文化大革命运动所产生的社会动荡的影响,从音乐创作动机到演奏技巧的发挥,与建国初期所创作的作品相比,已经由拘谨与含蓄明显地过渡到了一种比较夸张与热烈激动的状态。比如,在长笛独奏曲《阳光灿烂照天山》的曲谱中,作曲家为了表明创作意图,用“雄伟秀丽、春光明媚”、“歌唱社会主义新新疆”、“戈壁绿洲,到处丰收歌舞;天山南北,一派繁荣景象”等热情洋溢的乐段标题,直接表述出了乐曲的创作动机与创作内容的基本含义,因而充分地描绘了乐曲的演奏风貌。在这段时间辛勤工作的作曲家在创作中国长笛音乐作品时,已经发展到能与有经验的演奏家互相沟通,结合实际,共同探讨研究乐曲旋律与技巧发挥的可能性与最佳状态,因而使中国长笛音乐作品的创作与演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艺术水准。
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中国长笛音乐作品创作,在国内改革开放与向现代化发展大环境的影响下,已经开始向多元化、个性化全面开展。高水平现代作曲技巧的自如运用和作曲家个性与创作手法、创作风格的开拓,加之社会变迁与复杂生活阅历对创作所产生的影响,使这段时间的长笛音乐创作不约而同地进入了一个面目全新的阶段。著名长笛演奏家、教育家谭密子在改编、创作的无伴奏长笛独奏曲《夕阳箫鼓》中,大胆地引用了国外现代长笛演奏技巧与写作手法,将击键、呵气、泛音等现代长笛演奏技巧直接地运用到了经典的中国名曲之中。新奇别致的演奏技巧与特殊的音响效果对我国当时传统的长笛教学与演奏,曾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之后,留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音乐学院学习作曲理论的著名音乐家黄安伦运用离调、变化音模进、小三度音程叠置等较为现代的作曲手法,辅之典型的中国五声音阶旋律曲调,创作出了具有梦幻般音乐意境与新奇音响效果的长笛独奏曲《舞诗》。随着时间的推移,由当时留学美国的女性作曲家创作的大型长笛曲《金笛》,国内著名音乐家王酩创作的长笛协奏曲《海之歌》,现代著名作曲家赵季平根据戏剧脸谱中“净角”音乐素材创作的无伴奏长笛曲《大净》、著名作曲教授徐占海创作的无伴奏长笛曲《雨》等现代中国长笛乐曲相继问世,将中国长笛音乐的创作与演奏推向了更为宽广的艺术境界。这些新作品的不断涌现,为现代中国长笛音乐的繁荣与发展积累了可贵的创作经验。
从内容和形式上分析中国长笛音乐作品的创作方式,大体可以将它们归纳为创作型、改编移植型两大类。其中创作型音乐作品在中国长笛音乐作品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在众多创作型长笛音乐作品中,采用了分节歌样式加以简单的变化,或采用三段体曲式结构谱写而成的作品属于小型的长笛乐曲。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怀念》、《山歌》《小曲》、《村笛》、《小车》等。这类作品通常选用一个纯朴、优美的旋律音调为音乐主题,经过简单的发展与变化后,注入新的音乐素材组成乐曲的中段,然后再返回主题结束全曲。这类小型乐曲由于作曲手法简炼和较易于演奏,所以经常在初、中级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丰富演奏知识而得到广泛使用。
采用多段体曲体或奏鸣曲曲式结构创作的乐曲属于中型的长笛音乐作品。与小型的长笛音乐作品相比较,这类作品的音乐内容显得更为充实,能更为充分地展现各种音乐内容及各种演奏技巧的施展。属于此种类别的长笛音乐作品有《春晓》、《幽思》、《在内蒙古草原上》、《小小鱼儿粉红腮》、《塞北风情》、《谐谑曲》等。由于实用性较强,这类乐曲在中等程度长笛教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采用自由曲体、幻想曲、协奏曲等较大曲式结构创作而成的乐曲属于大型的长笛音乐作品,属于这类的作品有《阳光灿烂照天山》、《舞诗》、《金笛》、《海之歌》等。这些作品内容充实,需要具备较高的演奏技巧与音乐表现能力方能达到乐曲创作本身对演奏的要求,这些曲目因而逐渐成为了各种形式的比赛和高水准音乐会演出的常选曲目。
在中国长笛音乐作品创作与形成的过程中,运用民歌改编或用其它种类乐器的乐曲诸如:钢琴、小提琴、古琴、古筝、竹笛等乐曲移植改编的长笛作品也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其中,用民歌素材直接加以改编的乐曲有《燕子》(新疆民歌),《秋收》(山西民歌)、《小小鱼儿粉红腮》(安徽民歌),用钢琴曲改编的乐曲有《牧童短笛》、《摇篮曲》,用小提琴曲改编的乐曲有《思乡曲》、《新春乐》、《渔舟唱晚》,用琵琶曲改编的乐曲有《夕阳箫鼓》,用古筝曲改编的乐曲有《酒狂队》、《杏花天影》、《阳关三叠》,用竹笛曲改编的乐曲有《幽思》、《帕米尔的春天》等。这些经过改编的乐曲在保留原曲风貌的基础上,用长笛特有的音色与演奏方式进行演奏,会产生另一种别具的气质与韵味,这种音乐表达方式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与推崇。
三、现代中国长笛音乐作品的创作方向
现代中国长笛音乐作品的创作与演奏,随着国内长笛演奏艺术的不断发展和与之相关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的相继开展,而逐渐得到了普及与推广。这种局面的形成与国内音乐家、演奏家、教师们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但是,现代中国长笛音乐作品的普及和推广过程与为钢琴、小提琴等乐器所创作的中国音乐作品相比较;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和产生较大的影响。究其原因,会发现这种现象的存在与长笛在国民文化生活中的普及率不及以上诸乐器的普及率高有着直接的关系。学习钢琴、小提琴演奏的人数多,对其观察与研究的人也多,为之所创作的乐曲质量经过不断的比较,也就随之相应逐渐得到提高了。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但是,通过仔细的观察与分析,我们会发现真正使钢琴与小提琴产生众多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中国音乐作品的原因,应当归结到这些专业的中国音乐作品的创作,是在集体的、有组织的经过多年理论探讨和不断实践后方取得的成果。早在上世纪50年代,钢琴、小提琴等专业的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国音乐作品的学术问题上,就明确地提出要建立中国自己的“民族学派”这一学术宗旨。在这种创作思想的指引下,音乐家们经过数十年的不断探索,终于创作出了为数众多的、具有民族风格与演奏特色的中国音乐作品。与之相比,中国长笛音乐作品的创作大都是在无序的状态下,凭作曲家一时的写作热情创作而成的。其中有些作品的创作由于经不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被人遗忘,有些比较优秀的作品由于缺少有组织的引荐与学术之间的交流、缺少理性的剖析与正确创作方向的指引,作品创作出来后只是在小范围内流传,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因而也很难得到普及与推广。这种现象的持续使中国长笛音乐作品的创作难以形成自己的风格与体系,难以造成声势和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
近几年来,在国内提倡素质教育和在大学生中普及交响乐、招收艺术特长生等国情的影响下,国内学习长笛演奏的人数呈持续增长,各类比赛和学术交流活动也随之陆续开展了起来。继2000年在北京成功举办第二届全国长笛比赛之后,在广西、厦门、山西、大连、沈阳、上海、广州、西安等地相继举办了各类的长笛演奏会与学术交流活动。有些省、市在当地音协的领导下,还成立了长笛学会、长笛乐团、长笛艺术工作室等群众性组织。中国长笛音乐作品的创作工作能否像中国长笛的其它活动一样,也受到大家的重视,继而进行有组织、有创作方向的学术交流与学术探讨活动,逐渐培养出自己的创作群体、树立起自己的创作风格与创作体系,推出有影响力和紧扣时代潮流的新作品,已经成为了人们比较关注与敏感的话题。
目前,中国长笛演奏事业普及面之广与演奏水平提高之快已经引起了世界众多长笛演奏家的关注与青睐,世界顶尖级长笛大师格拉夫、尼柯莱、高威、戴维斯、隆泊尔等演奏家,相继在我国各地成功地举办了各类大师班讲座与专场音乐会演出。这些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与现场音乐会的举办吸引了国内众多专业、业余的长笛工作者,大家欢聚一堂,充分感受到了世界先进教学理念与高超演奏技艺对目前中国长笛演奏与教学的影响。大师们崇高的艺术人格与严谨的治学态度更为大家所领悟,找到了差距,树立了信心。席间,国际长笛大师们对中国长笛乐曲的演奏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与关注,有多位大师曾在他们举办的专场音乐会节目中加入了中国长笛作品的演奏曲目,现场演奏均获得了较好的演奏效果,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种种迹象表明,中国长笛音乐作品的创作与演奏已经有能力展开国际间的文化交流,进入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
中国民族音乐的先行者贺绿汀先生在《中国音乐界的现状及我们对于音乐艺术所应有的认识》一文中曾提出,“将中国古老的、有特色的东方音乐用新的方法、新的技巧、新的意识,发展到它最高的形式,而成为世界上极有价值的民族音乐之一……”。这段精辟的论述也可以当做目前对现代中国长笛音乐作品创作与发展的指引与忠告。如何使中国长笛音乐作品在创作与演奏上与民族音乐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它应的价值与社会功效,是专业工作者今后需要努力追求的发展目标与工作方向。
结 语
长笛具有悠久的历史,做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曾出现过令人折服的优秀作品。长笛传入我国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因为与我国的传统民族乐器“竹笛”有着类似的演奏方式而容易被人们普遍接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用长笛丰富多彩的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力,结合我国民族音乐所具有的旋律美、色彩美与和谐美,创作出具有中国旋律特色与和声特色的现代中国长笛音乐作品,是对我国民族文化与民族音乐的一种传承和发展。这种传承与发展应该建立在广泛汲取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精髓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传统的或现代的作曲技法,利用长笛演奏艺术已在国内得到普及这一优势,创作出既能展示长笛演奏水平,又能体现民族特色与时代风貌,容易被人们普遍理解和接受的优秀长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