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BRASS管乐网

中国现代军乐之父-洪潘

发表于 2008-06-14 00:00:00, 来源: CnBrass.com
关键词:  军乐之父洪潘

  洪潘,英都董山下楼人,父亲是华侨。洪潘190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吉打埠,因家境贫穷苦,很小时候就在一家药店当“伙计”。1922年,13岁的洪潘在亲友的资助下入小学读书,吉打埠充满异国风情的特殊音乐氛围,熏陶和诱惑了少年洪潘,使他从小迷上音乐,成为当地有名的小号手,经常参加演出,1926年初,洪潘就读于上海立达学园,选修音乐科,师从丰子恺等名师学习音乐。1927年国立上海音乐院正式成立,洪潘成为该的第一届学生。之后,他又考入当时全国最大的大学——国立中央大学音乐系。  

  1935年,洪潘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得教育学士学位。一次意外的机遇,使洪潘得到出国学习军乐的机会。原来,我国自从1899慈禧太后时建一支西洋管乐队以后,地方政府各级军队内部纷纷仿效,但在国民dang军队中仍无正规编制的军乐队。1935年初,蒋介石下令军政部“整顿礼乐”,选派出国考察学习军乐的人才。洪潘因在中央大学音乐系成绩优异,被选派赴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学习,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次公派的留学习。1935年8月,洪潘就读于维也纳高等音乐学院。在维也纳这块音乐的圣上,洪潘如饥似渴地吸收音乐养料。他首选小号吹奏,掌握了德国学派“O”型的先进吹奏方法,还到维也纳歌剧院向首席指挥学习交响乐指挥,最后,又经我国驻奥使馆推荐,去维也纳警官大学军东队学习军乐队学习军乐指挥、乐队编配及军乐列队等。1939年,洪潘在维也纳结集出版他平时的音乐作品——《复兴歌曲集》,共收入11首作品,全部以搞战为题材。其中冯玉祥将军作词洪潘谱曲的《八百好同胞》,以铿锵有力的节奏唱出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抗日斗志:“八百好同胞,阵地官运亨通得牢。决心为国死,对敌反战鏖……,“1940年,洪潘应奥地利一位曾任驻中国领事的大胡子先生之邀,在维也纳大画廊举办中国艺术传播报告会。他作了题为《中国盛唐时期音乐发展概况》的报告。他的报告及生动即席表演,赢得400多出席者的阵阵掌声。

  1941年夏天,洪潘结束了在奥国长达6年的留学生涯,手捧维也纳音乐学院甲等毕业文赁回国。在重庆,蒋介石接见了他,洪潘建议创办军乐学校,蒋介石立即拿笔书写一信交教育部,内政部处理。1942年在重庆复兴关正式成立了中国第一所培养音乐人才的专门学校——陆军军乐学校,隶属军政部,蒋介石亲任校长,洪潘任教育长,授上校军街。1946年晋升少将。这是国民dang军乐界的最高军街。在此期间,洪潘发起组建成立中国历史上最大、最正规的管乐团,编制多达120多人。这支乐团除国家礼仪活动外,还排练了一组外国优秀曲目,如“骑兵进行曲”、“蓝色多脑河园舞曲”等,作室内舞台奏曲。当在重庆国国民大戏院首场公演时,观众们第一次看到军乐从单纯的典礼乐移植到剧首场公演时,观众们第一次看到军乐从单纯的典礼乐移植到剧场,成为舞台上一种全新的音乐表演形式,大为赞尝。他在训练指挥乐队,处理军乐校的事务的同时,还潜心研究军乐理论,1942年他在重庆的《音乐月刊》杂志第一、二、三卷连载发表的《谈军东》,据美国专家考证,是中国军乐研究理论之肇始。

  1946年夏秋之交,洪潘以文艺界知名人士的身份,在重庆出席张治中将军举行的招待会,见到了参加国共谈判的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副主席,被这两位共产dang人的风采所吸引,更为他们的坚定信仿和正义事业所折服。从这两位伟人身上,洪潘看到了中国的希望。这次难忘的懈逅,竟在三年之后改变了洪潘的人生道路。1946年初夏,当时任国民dang福建省教育厅音乐艺术委员会主任的洪潘,已随国民dang当局撤到金门岛,但他隔海望着大陆,想着那个刚刚诞生的人民共和国,是他充分施展才华实现理想的所在,然决定不去台湾。当蒋介石指派接他的飞机降落在金门岛时,他已辗转来到厦门,走上革命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洪潘在南京华东军政大学文艺系任教授,同时训练从国民dang军队接受过来的军乐队。经过洪潘精心训练,不但能在各种礼仪场合演奏,而且还举行了一场令人耳目一新的军乐专场音乐会,在舞台上演出,演出的《八一进行曲》、《抗美援朝组曲》等都是中国曲目。洪潘的指挥刚柔相济,雄壮的军乐响遏行云,震撼人心。观众报以热烈掌声。从此,南京的音乐舞台上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种。

  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在北京成立。这支由1000多人组成的乐团是我国历史以来最大的军乐机构。洪潘被总政调往北京担任军乐团总教师。面对如此庞大的乐团,洪潘从全团挑选区出30多位基础较好的演奏员,组成教员队,自己亲自教授,经训练后再把这些教员分到各分队,由他们扩大教学。这种事半功倍的“撒种子”训练方法,使全团演奏水平在短期内显著提高。并且很快就担负起接待外宾的任务。

  在对待军乐艺术的严谨上,洪潘甚至达一令人感到“固执”的程度,五十年代初期什么都不得要“学习苏联老大哥”。总政军乐团在由洪潘执教的同时,也从苏联请来军乐教练。他们吹奏基本口型与运气方法上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岐。由于苏联专家的身份优势,显然使有“不良”历史北景的洪潘处于不利境地。但洪潘深知,如果听任苏联人的方法进行启蒙训练,养成的不良动作将很难纠正,势必影响一大批军乐手的提高和发展。他据理力争,毫不退让。正在难分难解时,建国第一支来华演出的德国特莱斯顿军乐团为他们双方作了裁判:受过维也纳音乐学院正规训练的洪潘的方法获胜,苏联老大哥悻悻败下阵来。这一次交锋,再次奠定了洪潘作为“中国军乐之父”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终于没能全神贯注地致力于他毕生热学的军乐事业。1954年,洪潘被莫名其妙地调离了解放军军乐团,改任南京艺术学院音乐教授。从此,他脱离了军界。此事直到31年后的1985年,组织上才正式向他解释原委:当时,由于他的“历史问题”,被被认为“不再适合军队工作”。所以……

  不公正的人生遭遇,并无法改变洪潘对神圣音乐艺术殿堂堂正正的挚爱和对喜爱音乐的学生的倾心裁培。数十年来,他默默地在音乐教苑里辛勤耕耘,桃李芬芳,人才辈出。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军乐演奏家和教育家。其中成就斐然的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长、著名指挥家程明义,天津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陈明德,湖北艺术学院教授钱万跃,上海艺术学院教授范由群等。

  上世纪的90年代初,洪潘从教学第一线上退下来,但他仍然关注着军乐的发展创新和普及。已届耄耋之年的洪潘不辞辛劳前往镇江、无锡等地辅导工厂、部队、学院的业余乐队,拒收分文报酬。国庆35周年之际,南京军区奉命组织一支80人的军乐队,聘请他担任艺术指导和指挥。重新穿上军服的洪潘,精神矍铄,风采依然。他亲自为乐队排经营活动了一组中外名曲,率队深入基层连队演出,听众达数万人。1988年6月,洪潘应邀为我国第一支农民管乐队——大连得胜乡农民管乐队施教,使该队演奏水平大幅度提高,两次奉文化部调演晋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誉。
  “音乐艺术无国界,但音乐家心中有祖国”洪潘每次接受媒体采访时一再重复的这名话,是他经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感悟。

  “文革”中,备受摧残,打击的洪潘几科双目失明,经两次手术才得以重见光明。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后,洪潘像许多饱经沧桑的正直人一样,未及抚慰心灵的创伤便重近阔别的教坛,重新焕发艺术青春,以惊人的毅力继续从事军乐教育工作,以此来弥补他失落的中年那如日中天的人生辉煌季节被历史贻误的损失。他对祖国的忠诚,完全等同于对音乐的忠诚。作为江苏省政协常委,洪潘倍感党和人民的关心,信任。他年长而不衰老,依然壮志不已,激情似水。他继续研究音乐理论,精心培养人才,还积极当好参政议政的顾问。他谢绝在加拿大的儿子要他定居温哥华的要求,入弃优厚的生活环境和条件,返回南京。 人民的音乐家心中只有祖国!

  洪潘有着特殊浓烈的故土情怀。1996年秋,他应邀回英都镇参加翁山洪山氏家庙重建落成庆典。在镇党委、政府举行的海外宗亲代表恳亲座谈会上,他作了热情洋溢的即席演讲,盛赞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对家乡的未来寄予良好的祝愿。热爱故乡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令海外宗亲十分感动。2000年5月,洪老在南京会见登门拜访的英都镇党委书记陈进兴,听说创办小报《英都乡讯》,欣然命笔,写下了“联系乡亲,沟通乡情”的勉词,并题写了报头。《英都乡讯》创刊以来,他每期必看。在南京经商的英都乡亲,经常有人上门拜访,他都热情接待,如见故人。有的竟成忘年之交。身为军乐泰斗德高望重的洪潘,为人师表却诲人不倦,平易近人。

 

网友评论

游客不能发表评论.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