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BRASS管乐网

浅谈民族风格在管乐创作上的运用和意义

王和声 发表于 2008-05-07 00:00:00, 来源: CnBrass.com
关键词:  管乐创作

  说明:本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国家一级作曲家王和声老师在“世博号角”— 2008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管乐艺术周的专家讲座上的发言提纲,本站刊出未作修改。从文中不仅能看到这位一直“战斗”在前沿的作曲家关于中国民族化管乐作品创作的思考和展望,对于喜爱王和声老师创作的五声神韵等经典作品的管乐同行来说,也可以从中了解到这些名曲的创作背景和作曲家思路意图,以便更好更准确的演奏、演绎。

  关键词:管乐、民族、交响、五声神韵、彝海、月光下的舞步、草原夜色美。

  1、管乐创作风格民族化的意义:

  意义有两个:1、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2、中国管乐走向世界的需要。

  我们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留给我们有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音乐宝藏。光民歌就够我们写几辈子的了,但是我们的民族遗产是要我们一代一代去传承的,否则民族的瑰宝就要失传。管乐的传承应该说和歌曲、诗歌、舞蹈、戏曲形式一样重要。它是一个重要的门类。它有太多的文章可作:没有歌词的限制,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任意发挥,从管乐小品到交响乐都无任何障碍。通过这些多样的创作手段,拓宽民歌乐思,增加民歌的内涵,甚至改变民歌的原始形象。这就是我们管乐创作的独特魅力。我们赶上了一个很好的时代,正是为民族文化添砖加瓦、大干一番的好时机,我们在民族管乐作品方面为后人留下的越多,填补的空白越多,为管乐事业和民族音乐的发展的贡献应该就越大。因为,和其他音乐门类相比,我们管乐艺术方面留下的精品并不多,客观上是因为和西方相比,我们起步较晚,从事这类艺术的人不多,所以要有意识的做这方面的工作,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多创作一些高质量的和其他艺术比肩前进的优秀民族管乐作品来。

  有句名言:“中国的就是世界的”。实在是千真万确,非常的准确。中国管乐担负的重任之一,就是向世界介绍推广我们的优秀民族音乐文化。这个宣传的过程同时也是也是宣传中国管乐艺术、展示中国管乐水平的过程。这样双向的出击必然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管乐作品和乐队的关系:互补和依存。正因为有了乐队这个载体,作品才有了让大众认知的宣传舞台;而有了作品,乐队才有了自己丰富的展示内容和提升的空间。中国风格的管乐作品,则是我们的管乐队有了走向世界的名片和独特而光彩的标识,意义非常远大。

  2、中国管乐创作民族化的进程和现状:

  我国管乐创作是十分重视民族化的,早期就有了管乐交响诗《风暴》(李桐树曲)这样的交响性的具有历史意味的大型作品,并且十分完美的出现了民族风格的音乐动机,主题就是福建民歌,在此基础展开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据自己的粗略印象,还有黑管独奏《花梆子》(倪耀池曲),小号独奏《参军乐》(李伯乐曲),合奏《载歌载舞的人们》(刘诗召曲)等。70年代即文革后出现了管乐交响诗《秋收起义》(季承执笔),《红军胜利到达陕北》(边疆等执笔),《军民并肩向前进》(季承、晓藕曲),小号独奏《春天的歌舞》(魏群曲),《北京喜讯到边寨》(郑路曲),小号独奏《月光下的舞步》、长号独奏《马背上的长城》(王和声曲),黑管独奏《羌歌》(曲成久曲),交响序曲《朝天阙》(陈丹曲),小号独奏《卡巴耶》(陈黔曲),合奏《祝福吉祥》(舒永刚曲),合奏《五声神韵》,管乐交响诗《彝海》(王和声曲)等等大量的作品(这只是一个很不完全的回忆)。特别是进入了新世纪,似乎在作曲家心中已经达成了共识,创作中民族化的管乐作品大量涌现,在国内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并且正在一步步的走向世界。个人认为:现在的创作形势非常好,是管乐民族化作品的高产期、成熟期,这是历史的必然,因为我们正在做着一个意义非凡的大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一步步的彰显出它的不同寻常的历史作用。自己作为一个创作员,时刻把创作高质量的、雅俗共赏的民族管乐作品作为自己毕生的奋斗目标,自己一直在不懈的努力,在辛劳的同时也在享受着创作的快乐和民族文化带给自己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3、民族元素(风格)在管乐创作中的运用技巧:

  自己的创作风格日渐明显,那就是管乐创作的民族化。这个风格的确立经历了3个时期。1、朦胧期(创作初期),2、徘徊期,3、认知期。每一个阶段也都有好的民族风格的作品出现,但最集中、最成熟是在现阶段,即认知期。现把自己感觉较为成功的作品拿出来进行分析,对自己也是一个很好的总结和提高。

  (1)、 作品《五声神韵》、《边讲边放录音》

  创作背景:估计在1999年,为北京八一中学参赛而作,最后定型于我们军乐团。也有一个提高完善的过程。酝酿时,想到国外有很多民歌的集成曲,非常的动人,我们中国这么多的民族这么多的民歌经典为甚么没有,想在管乐领域里填补这个空白,但能否成功心里并没有数。我想到了立意(创意),定位在《五声神韵》这个大框架上。现在看来这个定位是成功的。五声有两个含义:(1)、宏观的。整首作品是五声性占主导地位的,是一首中国民歌的集成。(2)、微观的。除序和尾声曲外,其它5首作品按宫、商、角、徵、羽的调式排列。《五声神韵》是讲每首民歌都是我国民歌宝库的瑰宝和精品。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中国民歌是个浩瀚的海洋,在当时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我侧重于西部地区,采撷了几首极具代表性的民歌精品进行了加工和整理,按照宫商角徵羽的调式排列,用集成的形式集中展现,使听众在欣赏中充分的领略到中国民歌那无尽的风采和魅力。

  《黄河船夫曲》作为此曲的序奏,具有一种提纲协领的意义和作用,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华夏子孙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并由此引出了《编花篮》(-宫)、《太阳出来喜洋洋》(-商)、《半个月亮爬上来》(-角)、《猜调》(-徵)、《酒歌》(-羽)等五首风格迥异且极具民族特色的各地区的代表作品,象一幅幅绚丽多姿的风情画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使人如饮美酒,酣畅淋漓而久久不能忘怀。尾声部分仍用《黄河船夫曲》作为全曲的收束,使此曲的主题更为突出和完整,脉络更为清晰。此曲使军乐团演出的保留曲目,并被全国许多管乐队采用,在国内外的演出中都得到了极好的评价和热烈的欢迎。

  《半个月亮爬上来》在此曲中起到了三声中部的作用。在其黄金分割点的时段上,努力创造出一种对比之美(快慢、强弱、风格、调式),曾有个德国留学生给我来信,说演奏此段时经常留下激动的热泪,令我十分感动。

  《酒歌》在1999年到内蒙呼伦贝尔采风后,我把原来的羽调式撤下换上了此首羽调式民歌(原来不是此曲)。按照“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采用紧拉慢唱的手段,展示蒙族那豪爽的性格和生活习惯。实际上酒歌是个慢歌,劝酒唱的歌,生活中不可能在奔驰的战马上喝酒,这个音乐的创编,已经不是原来已来意义上的酒歌了,而是对整个蒙古民族性格的演绎,及民族精神的赞美和喝彩,应该说,是一种升华。此段落改编很成功,成为该曲的一个高潮点。为无数听众津津乐道。国外很多乐团也很喜欢五声神韵,很多乐队在世界各地演奏,有力的向世界宣传了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的管乐艺术。

  此曲的成功给我了很多启示:1、展示了管乐在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巨大魅力,起到了宣传民族文化的作用。2、不要小看了一首小小的民歌,在你的手里,它可能会变成高山、大海。3、不要只重原创,轻视改编,只要立意深刻,思维敏捷、创作精心,它往往会令你刮目相看,甚至产生震撼效果。在我的创作中,五声神韵是演出率最高的,它是自己雅俗共赏和创作民族化的一个成功范例,毫无疑问,是我自己的第一管乐代表作。

  (2)、管乐交响诗《彝海》(边讲边放重点段落录音)。

  这首作品自己认为在民族化与管乐交响化方面结合的较好,是自己非常钟爱的大型作品的代表。

  在创作《彝海》的过程中,我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在作品的呈示部分,为了表现彝海的宁静和彝族同胞生活的祥和,我在短笛和小黑管的一段风格化的对奏后,在上方四度关系调上做了一次同步的演奏,然后在第三次演奏时在两个调上又叠加了上方四度关系调的同步演奏,三个调性形成了一个四度和七度的关系,这种多调性的布局为本已十分民族化的旋律增添了一份令人神往的东方田园风格,配以中低音区大面积的持续音演奏,仿佛使人置身于凉山彝海那宽阔的风情画之中;在再现部分中此片断又做了一次演奏,使人们进一步加深了对此段音乐的印象和联想。此段音乐得到了专家和听众得高度赞赏。

  中段部分,是作者对(彝海结盟)欢庆场面的遐想和描述。

  一段大红鼓自由狂放的演奏,拉开了结盟场面的序幕,一支嘹亮的小号,奏出了以刘伯承为代表的红军部队主题,而紧跟的是一支粗犷的长号,奏出以小叶丹为首领的彝族地方武装的主题,两个主题交织出现,逐步扩大,表达了两支队伍的结盟和团结。随之,音乐进入了欢腾热烈的歌舞场面,彝族群众的旋律简洁明快,红军战士的主题嘹亮高亢,彝族青年武装的主题粗犷浑厚,它们时而单独出现,时而交织在一起,中间部分是彝海主题紧拉慢唱的展开,意在表现彝族群众对红军的赞美和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高潮部分则是各种主题音乐立体地展现和展开,出现了一种狂欢的场面,在这里,我们仿佛听到了酒杯的碰击声、枪矛的碰撞声、尽情的欢呼声及那狂烈的舞步声,充分表达了人民拥戴红军、中国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介绍这首作品的用意,是向大家说明,管乐的民族化和交响化是完全可以融为一体的,不存在任何创作障碍,用我们理性的思考和严谨的技法,可以使民族元素在交响管乐这个高雅的舞台上,得到最完美的展现。

  (3)、小号与乐队《月光下的舞步》

  此曲以民间音调《阿细眺月》的音乐动机作为引伸点,进行了大幅度的扩充和展开,变小巧为大气,变细腻为粗犷,独奏合奏浑然一体,高潮迭起,火暴热烈,描绘出了我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同胞欢乐喜庆,载歌载舞,“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壮美图景。 这是一个通过创作,改变音乐形象的例子。展示了民族元素的可塑性、多面性。

  (4)、交响管乐《草原夜色美》

  这是一首声乐改编为器乐的例子。即保留了德德玛委婉细腻的特点,又挖掘出了宽阔、深邃、收放自如的器乐特点,延伸了草原夜色的意境,听了此曲,可能使更多的人向往草原,向往那美丽的夜色美景……

  4、管乐民族创作风格的前景展望:

  目前,我们管乐发展的前景非常好,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管乐创作也是如此,近几年创作的作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在管乐创作的历史上少有的。为我们的中华民族写出更多更好的管乐作品来,是我们创作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共同的心声。管乐作品民族化是大家的一个共识,在百花齐放的创作原则下,更多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管乐作品会源源不断的涌现出来。我虽已近53岁,但自身丝毫没有创作的枯竭感和疲劳感,反而更多的是冲动和快乐。通过作品,和很多的远隔千里的朋友交上了朋友,这种幸福感将永远伴随着我。《快乐作曲》时我的创作理念,感谢大家的厚爱,今后我会更加勤奋努力,力争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无愧于时代的优秀管乐作品来。谢谢大家!

 

网友评论

游客不能发表评论.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