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管,也叫巴松,是一种管体较长的双簧木管乐器,有大管、低音大管两种。它创制于十六世纪的意大利,十八世纪开始为乐队使用,十八世纪末成为乐队的固定成员,是木管乐器组的低音乐器。十八世纪它有了固定的名称;意大利的“Fagotto”指的就是现在通用的巴松。德文中它叫“Fagott”、法文中是 “Basson”, 而英文中大管叫做“Bassoon”。它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可以演奏连音、跳音、颤音、滑音、双吐、三吐、循环呼吸等。
巴松的发音与实际记谱相符,一般采用低音谱号、次中音谱号记谱,偶尔也使用高音谱号。大管是一种极为出色的独奏乐器,常常在演奏中担任独奏(solo),它浑厚圆润的音色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要想吹奏出集中、有光泽、弹性好且穿透力强的理想音色,口型和气息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正确的口型,良好的胸腹式呼吸和气息支持对音色的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口型和气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演奏中两者又是紧密配合、互相协调的。因此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口型和气息是每个演奏者必须首先认真研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从口型、气息和吐音的练习几个方面来分别谈谈大管演奏的方法:
1、口型
巴松初学者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口型,也是需最先掌握的基本功。如何演奏出好的音色、音准音量如何控制,这些都与口型有关。口型因每个人情况不同有一定分别。一般从外型上讲有单包、双包等几种。正确的口型应是:面部肌肉呈微笑状态,口角肌肉微微向两边拉,下唇微向里收,上下牙成半闭合状,哨片在唇外三分之一、打开上下腭,这时口腔形成一个自然的共鸣腔。吹奏时把哨片含在嘴里,发出“夫”音向哨片吹动气流,像是用吸管吸汽水的感觉,面部肌肉要保持自然状态,起到对唇部肌肉的支持作用,嘴不要下拉,找到松弛的状态。
注意在调整音调的强弱时也不要改变嘴型。哨片不要含得太多,由此逐渐练习增强嘴劲。在吹时哨片要自然的含在嘴里,上下唇不要咬住哨片,口腔咽喉部放松,打开上下腭。为了使哨片在嘴里得到很好的发音位置,吹奏时不要鼓腮,鼓腮会影响口腔、面部肌肉和唇部的感觉。我认为用鼓腮的方法去演奏容易使演奏出来的音色虚而不实,不好吐音,发音也不好控制,而且很难把握高音区的音色,音色的统一和音乐的表现力也会受一定影响。
在吹奏时把口腔打开,形成一个O型状态,使口腔打开后像含着一个乒乓球一样,这样有助于气息集中,使气息直接通过嘴唇控制进入哨片吹口。在控制哨片时,要用力均匀,口型固定和各音区口型统一,否则就会导致哨片振动不均匀、音色很难统一。哨片相当于歌唱家的咽喉。要选择优质芦苇制作的软硬适中、振动良好的哨片,及时更换和避免使用丧失弹性已经老化或音色不纯正的哨片。以上是几个常识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体适合自己的方法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摸索总结。
2、气息
气息是大管演奏中的重要课题。大管属于低音乐器,气息消耗量大,且乐器本身较难控制。没有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不但给肺部增加太大的压力,使身体造成损伤,还会因气息沉不到腹部,无法运用腹肌对气息进行控制和支撑。气息运用的如何不但能影响音色、音准及音量的控制,而且在乐曲内容的表现上也是息息相关的。
大管的发音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大管中的空气柱的振动,是靠双簧哨片来实现的。哨子的下端固定在乐器的s管上,上端是两片很薄的苇片,当气流通过簧片之间的风口时,它就开始有规律的振动,呼出的气息疏密和气流的强度,不断的改变振动的次数,这样的振动音响传到共鸣器的乐器里,就形成了乐音音波。吹奏时,嘴和舌头前上部是调节和引导气流的条件。发音过程中影响管乐器音质的要素,除了乐器本身制作和质地等原因外,呼吸是占有首要地位的。呼吸不仅成为乐音产生的最重要的基本原因,也是每一个大管演奏员取得艺术效果的最有效的手段。
我认为大管的气息运用,采用胸腹式呼吸的方法较好,着力点在下腹部,也就是民间艺术家所说的丹田处。这种丹田支持有三个重要作用:
(1) 使气息有一定的力度,又能持续的呼出;
(2) 可以控制力度的大小;
(3) 防止气息一下就到喉部,造成演奏者的困难。
胸腹式呼吸,即吸气时胸腔下部和腹腔上部同时扩张,使胸腔和腹腔之间的横隔膜下压,将两肺扩张到吸气的饱和状态。但气不能吸得太满,也不要太大的使用力量,轻轻地挺住,呼气时肋骨本身的生理作用和横隔膜回升的弹力,都在帮助吸气肌肉群做压缩动作,然后保持这种扩大状态,使气息慢慢地呼出。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肺可以自由地向各个方向扩张,从而使胸腹有规律地活动。这有点像深呼吸,在吸气的时候要做到口鼻同时进行。这样吸气速度快,便于控制。
在呼气时,用腹肌和两肋以及腰部肌肉控制气流,使气流自然地从腹腔内直接进入吹口,不要有任何阻碍。轻轻地和慢慢地将气呼出来,控制好气流,使气流均匀地呼出。在初级阶段,演奏者首先应该练习呼吸,然后将气息直接送人吹口,使簧片振动而产生需要的音响。巴松的强弱音量是根据气流通过簧片的多少和缓急来决定的,因为簧片的封口始终是打开的,演奏者可以在不改变音调的情况下来控制强弱音量。
如保尔协奏曲的第二乐章开始,是一种梦幻的感觉。如果气息运用得不好就不可能演奏出梦幻的效果。
另外,在巴松的演奏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快速吸气的地方。在一首较长的快速乐段中,如韦伯的“行板与匈牙利回旋曲” (OP.35)后一段的一个乐句中,标有换气的记号,而且一口气往往不够用,这就需要临时快速地吸气。如果吸气慢了会妨碍节奏的进行,甚至会影响音色。我们可以用鼻子快速闻辨的方法来练习快速吸气。
3、吐音
吐音练习是大管训练中的基础,吐音练习形式上看起来很简单,只有一种表现手段即断音,但涉及到的问题非常广泛。它和长音音头练习密切相关,要达到纯净而快速优美、富于表现力的吐音,还涉及到呼吸方法的正确与否。力度、口型、手指等的配合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实际演奏中,吐音表现出来的形式也有许多种,如软吐、硬吐、断奏吐音、重音吐音、圆滑的吐音、急速的吐音等。一般我要求学生在演奏Staccto时,发“他”音,这样做的效果是音质比较好。
吐晋的练习好坏在于气息的控制,在吹奏时要求运气、口型、舌头的运用三者协调地配合。看一个管乐学生进步快慢,吐音音头的好坏是检验演奏方法与熟练程度的标准。果断起音,就是吐音的良好开端。起音的练习要求舌头在口腔内自然状态,舌尖向上,盖住哨口,正确聚气为一束,如水管上的阀门,只要舌头稍离开接触的风口,同时也立即断掉气息。一个吐音的动作也就完成了。有了一个正确的口型和起音的基本练习,才能要求吐音的下一步。
在连续的吐音练习中,常常运用急吹急吐的方法,尽可能要求演奏员多换气,以求音质的饱满。急吸缓吹多用在带圆滑吐音的乐句中,或是速度较快的长乐句。缓吸缓吹多用于慢速吐音、长乐句或软吐乐曲中。这种吐音力度不大,富于弹性。软吐就是要求舌头缓慢的离开口哨 风口舌头的动作也放松。让气流均缓的吹出。圆滑的吐音要求柔和的气息,舌头的位置应向前一些,这样可产生一种缓慢的气流获得理想的效果。
断奏吐音,这种跳跃性的快吐,是大管特有的吐音,八度以内和八度以外的大跳,活泼而欢快的乐曲进行中更是常见。这种吹法具有弹性,有点余音的“staccto”。演奏时音要饱满,气息不能马上断,要有些余气。快速吐音是一连串的快速断奏,舌头的动作更小,需要嘴部肌肉松弛,这也是提高速度的先决条件。在快速吐音的练习上和乐曲的进行中,口型几乎是固定不变的。要求演奏员手指、气息、舌头的配合达到纯熟的地步,这种吐音是大管技巧练习中较困难的技巧。
有的人吐音不清晰、不干净,检查原因大多是与手指配合不好有很大关系。不是快的吐音不是舌头打在哨片上,而是接触风口后迅速的离开。决不是用舌头和气打风口,而是让气流突然冲出而振动声音。这不能像碰击声,应该是舌头如有弹性的活塞头向上前方运动,然后快速离位,使气息集中突然冲击,才是正确的方法。
以上,我们简要叙述了大管的一些最初级的吹奏方法和练习要领,根据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可能在吹奏时有不同.的感觉和体会。我们在学习时应多加以观察、体会。在演奏中要做到气息运用自如、得心应手,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多加练习揣摩。巴松的口型与气息的运用是巴松演奏中的两个基础性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掌握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巴松演奏艺术的前途,希望巴松学习者们高度重视,严格训练,认真体会其要旨内涵,“良好的开端预示着成功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