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 汉:大协奏曲《斧神》——长笛、小提琴、单簧管与室内乐队
托马西:长号协奏曲
罗 塔:长号协奏曲
前苏联作曲家的小号协奏曲
普汉:大协奏曲《斧神》——长笛、小提琴、单簧管与室内乐队
长笛协奏曲《虹之女神的气息》
法国指挥家、作曲家普汉(Yves Prin)生于1933年,早年就读于巴黎国立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师从Yves Nat)与指挥(师从Louis Fourestier),曾获多项首奖。音乐学院毕业后以钢琴家的身份开始他的音乐生涯。1968年普汉认识意大利作曲家与指挥家马代尔纳(B.Maderna,1920—1973)后,受其影响而转向指挥现代音乐,并通过在巴黎IRCAM(电子音乐中心)进修作曲而开始作曲活动。由于繁忙的指挥工作(退休前他一直担任法国广播乐团的常任指挥),普汉虽不能全力从事作曲,但仍利用空隙时间不断创作。而今他已退休,并决定将全部时间用来作曲,相信他会有更多作品问世。
普汉早期创作走激进的先锋路线,但从上世纪70年代下半叶开始转向,摆脱序列主义的束缚而努力探寻属于他自己的富于抒情性及内在戏剧性的音乐语言。这里要介绍的大协奏曲《斧神》便是普汉风格转型后的第一部作品。
这部大协奏曲作于1977年(1984年修改定稿),构思源自法国作家图尼尔所作神话故事中关于斧神(Dioscures)的描述。相传斧神兄弟乃太阳之子。他们象陨石那样自天而降,带着他们父亲太阳的祝福与光焰的照耀而成长。
这部采用巴洛克大协奏曲样式写成的作品,以长笛、小提琴与单簧为独奏组,协奏乐队则由弦乐队与钢琴、竖琴及打击乐两组组成。很显然,三件独奏乐器是斧神兄弟的象征,打击乐组(包括钢琴与竖琴)营造宇宙空间的梦幻氛围,而弦乐队则追随应和独奏组以烘托或增强气氛并协助展开乐思。全曲为单乐章结构,类似于一部标题性的交响诗。乐曲以锣与钢琴演奏的虚幻音响开始,紧接着引出一段大提琴独奏的歌调:象是太阳父亲对斧神儿子们的临别嘱咐,感情深切。随之,独奏长笛哀伤地回应,独奏单簧管与小提琴也加入进来,惜别吟叹。音乐的张力逐渐提升并推向一个尖利的高潮后,打击乐奏出一段极富动态的音乐,描写斧神们自天而降的戏剧性一幕。赓即,在一个寂静的片刻之后,音乐在弦乐低音和声的背景上继续进行,乐队织体也逐渐丰满稠密,在达到音响的饱和后,只留下三件独奏乐器亲密地应和,展现斧神们肩负使命开始他们崭新的生命之旅。乐曲的尾声温暖感人,并最终在长笛轻柔的花舌音的荡漾中归于沉寂。
普汉的长笛协奏曲《虹之女神的气息》作于1986年,系应著名法国长笛演奏家阿涛(Pierre-Yves Artaud)之约而作。艾丽丝(Iris)是希腊神话中的彩虹女神,是风神泽菲尔(Zephyr)的爱人及爱神厄洛斯(Eros,相当于罗马神话中的朱庇特)的母亲。据神话传说,艾丽丝是联系天与地、神与人之间的桥梁(彩虹恰如天地之间的一座桥梁)。彩虹悬挂在空气中,随着气流的运动,赋予它动态与色彩的变化,象具有生命一般。因此,用以气息为语言的长笛来表现彩虹,真是太贴切不过了。全曲由 不间断演奏的三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为中板,由长笛断断续续的气声开始,空幻、虚渺、并逐渐形成极富装饰性的乐句,在弦乐高音区的颤音的伴同下,将音乐向前推进。随着管乐与打击乐的加入,音乐趋于活跃并在铜管的支持下形成高潮。激情的波澜逐渐平息后,长笛独奏回应乐章开始处的意境而结束第一乐章。第二乐章行板紧接着开始。这是一个柔美的抒情乐章。弦乐队一个高音区的持续和弦标志着这一乐章的开始,微妙的和声变化在空间之中弥漫游移,并逐渐淡出而引向一阵大鼓的滚奏。赓即,独奏长笛加入进来奏出极富表情的悠长旋律,构成该乐章的主体。第三乐章终曲是热烈的随想曲。乐章以一个抒情性的段落开始,随后在打击乐的支撑下推动音乐的滚进。在热情似火的弦乐与铜管的交响轰鸣之后,推出长笛独奏的异常激烈的高难度的华彩乐段。乐章的尾声部分是抒情性的,通过一个简短的高潮后,独奏的结束句逐渐趋弱而最终归于沉寂。
在普汉的这部长笛协奏曲中,作曲家运用了许多特殊的长笛演奏新技巧,如花舌、哨音、双音、泛音、气声及打键等,大大拓宽了长笛的表现空间。作曲家将现代音乐的语法与浪漫主义的审美取向结合起来,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普汉这两部协奏曲的录音收录在NAXOS公司出版的“21世纪经典”(21st Century Classics)系列的普汉作品专辑中(片号:8.555347;该专辑还收录了普汉另一首作品:小提琴与乐队随想曲《星历》)。该CD录音的真正主角是法国长笛大师阿涛。他是巴黎音乐学院的长笛教授,特别擅长演奏现代音乐。他在该碟录音中的出色演奏直令人拍案叫绝。在兰帕尔谢世后,阿涛无疑是法国长笛学派的最杰出的代表。担任该碟录音的乐队是法兰西广播爱乐乐团,指挥是Bruno Ferrandis。整个录音绝对一流。
[splitpage]
托马西:长号协奏曲
曾荣获罗马大奖(1927年)与法兰西音乐大奖(1952年)的法国作曲家亨利·托马西(Henri Tomasi,1901~1971),在世时曾名噪一时。但他的作品现今已很少演出。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多数作品只有华丽的效果而缺乏深刻的内涵。不过,他所作16部协奏曲中,有些仍还受到演奏家与听众的青睐,譬如他为小号与长号写的两部协奏曲,还不时有人演奏。
他的小号协奏曲笔者先前已曾介绍过,这里介绍一下他的长号协奏曲。
托马西的长号协奏曲由三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为行板与谐谑曲。实际上可以算两个相连的乐章:行板部分以长号独白为主,略带忧郁的吟哦仿佛在吐露内心的孤寂与郁结;谐谑曲部分则是华丽欢畅的圆舞曲,让人感到神情为之一爽。第二乐章为夜曲,乐队神秘的音响将人带入幽暗而迷人的都市夜色之中。长号独奏的旋律优美沉静。俄顷,音乐掀起波澜,情感的激荡揭示出内心的冲突,富于戏剧性。随之一段悲壮而昂扬的旋律将音乐推向高潮。乐章最后返回开头的神秘夜色告终。终曲的标题为“鼓”,是一首热情奔放的舞曲。由鼓带动的富于活力的节奏给音乐带来蓬勃的生机,描绘出一派狂欢的景象。
该曲收录在BIS公司出版的瑞典长号奇才林德伯格(Christian Lindberg)的独奏专辑CD中(片号:BIS CD-568)。林德伯格的演奏着实令人拍案叫绝。无论是快速的技巧性走句还是优美的长气息旋律,他演奏起来都得心应手,不但没有任何负担,而且浸润在美好的音乐之中。担任协奏的塔皮奥拉小交响乐团在万斯卡(Osmo Vanska)的指挥下,表现也极出色,称得上是一款演录俱佳的唱片。
罗塔:长号协奏曲
作为电影音乐作曲家,罗塔(Nino Rota,1911~1979)具有经典地位。他为泽菲瑞利执导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科波拉执导的《教父》所作的音乐,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当然,罗塔也是一位优秀的严肃音乐作曲家,作有6部歌剧,3部交响曲及为数不少的协奏曲与室内乐作品。罗塔是意大利人,早年随卡塞拉和皮泽蒂学习作曲,后就学于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1939年回国在巴里市音乐学院任教,后任院长。
罗塔的长号协奏曲作于1968年。这是一部按正规协奏曲格式写成的作品,但篇幅不大,总长度只有13分钟。全曲由三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为欢乐的快板,非常简练的奏鸣曲式。主部主题具有奋力推进的性格,副部主题则宽广豪迈。展开部是插部式的,是一段嘹亮而雄壮的进行曲。第二乐章为慢板,开始的音乐沉重肃穆,象是一首葬礼进行曲。长号演奏的悲壮旋律蕴含着巨大的张力,深刻动人。乐章中段呈现出明朗的抒情气质,非常优美,其风格使人联想到普罗科菲耶夫。第三乐章中庸的快板是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欢快终曲。向上冲击的主题具有典型的铜管性格,率真而痛快。
罗塔的这部作品也收录在林德伯格的专辑CD中。
拉贝:长号协奏曲《一切孤独的人们》
拉贝(Folke Rabe,1935~ )是瑞典作曲家,又是著名的长号演奏家。少年时代开始就在爵士乐队中演奏长号,尔后进音乐学院正规学习长号与作曲。1957年至1964年师从利盖蒂,并成为他的助手直至1968年。他一方面作曲,同时仍积极从事演奏。他与另外三位长号演奏家共同组成的长号四重奏组(名为Kulturkvartetten)在欧洲颇有名声。他也经常以长号独奏家的身份在音乐会上演出,备受赞誉。
拉贝于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长号协奏曲《一切孤独的人们》是一部很有意思的作品。作曲家以略带戏谑的风格深刻揭示出现代人的孤独无助与无奈。这是一部单乐章作品。开始一长段引子以强硬的低音动机,展示出生活环境的险恶与冷酷无情,以及人们的愤懑。而长号独奏凄楚的音调,揭示出孤独人的内心痛苦。音乐的展开由哀哀无告的愁苦,逐步演化为激动,直至嘶声力竭的嚎哭(由长号以特殊奏法模拟),直刺人心。这部作品的绝妙之处,在于作曲家以谐谑乖张的漫画手法来表现极为严肃的内容。其艺术效果不以催人泪下取胜,而是让人们在被那种庄谐错位的怪诞引发笑声后,心灵为之颤栗,并返顾自身而对生活有某种领悟。
这部协奏曲也收录在林德伯格的专辑中。林德柏格在这部作品中充分展示了他的高超技巧,有些神乎其神绝技的演示令人瞠目。
[splitpage]
前苏联作曲家的小号协奏曲:
瓦西连科:C小调小号协奏曲,OP.113
格季凯:Bb小调小号协奏曲,OP.41
坦伯格:小号协奏曲,OP.42
涅斯捷罗夫:C小调小号协奏曲,OP.42
前苏联保存的音乐录音非常丰富,但很少为外界知晓。苏联解体后,西方的音乐公司开始寻觅并收购这些录音,并陆续制成CD发行。日本胜利音乐公司于上世纪90年代初出版发行的一款著名俄罗斯小号演奏家多克西哲(T.Dokshitser,1921~ )演奏的前苏联作曲家的小号协奏曲专辑(片号:VICC-2060)就是从这些老录音中选出辑成的。该款CD除收录上面列出的四部外,还收有我国音乐爱好者颇为熟悉的阿鲁秋年的那部著名的Ab大调小号协奏曲。该曲由于早先我已介绍过,所以这里不再重复介绍。(在早先的文章中我曾说:“但愿唱片公司在开发自已的曲目资源时,不要遗漏这首精彩的乐曲。我们期待着。”想不到这一期待竟然已经实现,真是可喜!)
前苏联作曲家瓦西连科(S.Vasilenko,1872~1956)的作品我们虽然很少听过,但他的名字在我国作曲界却并不陌生。这是因为他那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交响配器法》在我国有译本,颇有影响。瓦西连科早年学习法律,后入莫斯科音乐学院专攻作曲,190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他早年(革命前)的作品受现代主义影响,具有印象主义、神秘主义与异国情调的倾向,可以说是相当新潮。但革命后由于苏联文艺政策的约束而逐渐回复古典传统。尔后,瓦西连科将追求异国情调的兴趣转向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写出许多具有少数民族风格特色的作品。这成为他中后期创作中的亮点。瓦西连科是配器大师,早在19O6年起他便是莫斯科音乐学院配器法教研室的领导人。他本人作品中乐队色彩之绚丽也是很有名的。瓦西连科创作颇丰,作有五部交响曲,四部歌剧,六部芭蕾舞剧等,曾获一等斯大林奖金。
瓦西连科作过很多协奏曲,如小提琴协奏曲(1913年),巴拉莱卡协奏曲(1930年),大提琴协奏曲(1945年),竖琴协奏曲(1949年),钢琴协奏曲(1949年),单簧管协奏曲(1953年),圆号协奏曲(1953年)等。这里要介绍的小号协奏曲是他1945年的作品。这部乐曲按正规的三乐章协奏曲套曲的体裁写成。第一乐章为戏剧性的快板,奏鸣曲式。序奏以一个分解和弦上行的曲调为主题,具有坚毅、豪迈的性格。意气风发的主部主题为6/8拍,跃动、流畅、极富活力。副部主题为3/4拍,具有俄罗斯城市歌谣的特点,优美、抒情。规模不大的展开部显示出矛盾冲突的戏剧性。第二乐章为柔板,音乐徐缓悲伤,带有俄罗斯民歌中哭腔的音调。显然,这是对刚刚过去的战争伤痛的回顾。第三乐章终曲为极快的快板,以带回旋性的自由奏鸣曲式写成。用五声音阶写成的主要主题颇具特色,很有东方色彩。整个乐章明朗欢悦,洋溢着欢庆胜利的喜庆气氛。乐章的尾声综合了第一乐章中的几个主题,形成全曲首尾呼应的完美格局。这部协奏曲的独奏声部写得很出色,将小号的刚柔两面都加以发挥,尤其是在第一与第三乐章中的两段华彩,将小号的华丽技巧展现得淋漓尽致。
前苏联作曲家格季凯(A.Gedike,1877~1957)早年以钢琴家开始他的音乐生涯,后来在塔涅耶夫的建议下转向作曲。格季凯创作颇丰,作有歌剧、交响曲、室内乐写各种体裁的作品,但以他为青少年等的许多钢琴作品最为著名。
格季凯的小号协奏曲作于1933年。这是一部单乐章作品,用奏鸣曲式写成。庄重严峻的主部主题率先由乐队奏出,随后由独奏小号复奏并加以展开。副部主题为进行曲风的,雄健有力,不大的展开部以主部素材加以推演。再现部后有一段非常长大的独奏华彩,小号的发挥光彩照人,最后全曲以一个快板的尾声煞尾。
前苏联爱沙尼亚加盟共和国作曲家坦伯格(E.Tamberg,1930~ )作于1972年的小号协奏曲在这款小号协奏曲专辑CD中应该说是一上乘之作,其魅力可与阿鲁秋年那部相媲美。
坦伯格早年毕业于塔林音乐学院,师从爱沙尼亚著名作曲家卡普(Engen Kapp,1908~ )。坦伯格的创作兴趣主要集中在舞台音乐与乐队音乐,追求戏剧性效果。他是爱沙尼亚的荣誉艺术家。笔者先前从未听到过他的作品,但这部小号协奏曲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其音乐具有一种不可扼制的强劲张力与冲击力,乐队配器技巧也很高超,色彩层次非常丰富,音乐语法也趋向现代,比较新颖,从而呈现出作曲家独特的个性。该曲由三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为简练而自由的奏鸣曲式。乐章以无伴奏小号独奏引出的颇具苍凉感(以一个上行小九度为主导动机)的行板引子开始。旋即进入奏鸣曲式快板。主部是奔突涌动的音流的一往无前的推进;副部则是在马不停蹄的节律背景上的豪迈歌唱。整个乐章虽有丰富的展开,但一气呵成,没有一点拖泥带水的东西。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为慢板,以小号奏出的悠长旋律开始,充满疑惑的表情,伴奏中则隐藏着不安。俄顷,音乐转为激动,小号对主题的展开象是因困惑而发出的急切追问,咄咄逼人,也有些愤愤不平。而最后得到的回答则是加了弱音器的小号的凄凉乐句(主题的变化再现),遥远而无奈。第三乐章(很快的快板)随之不经间断地闯入,整个气氛为之一变:象是主人公猛然从困境中惊醒,奋力无畏地投身到与命运抗争的战斗之中,义无反顾。随着音乐急遽地推进,严峻紧张的气氛逐渐向明朗转化。最后,小号高奏嘹亮的凯歌,欢呼胜利的歌声响彻云霄。这部协奏曲的构思显然是贝多芬式的一一战胜命运,从黑暗走向光明。但作曲家以生动的音乐语言,赋予这一古老而永恒的主题以现代的、有血有肉的内容,从而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涅斯捷罗夫(A.Nesterov,1918~ )的小号协奏曲的创作年代不详(据作品编号推算,估计在上世纪6O年代初)。涅斯捷罗夫出生于十月革命后,是在苏联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他1948年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舍巴林作曲班。作品以现实题材为主。这部小号协奏曲为单乐章形式,但实质上是一部风俗性组曲,各段按由慢而快递进,优美的俄罗斯民歌风旋律层出不穷,最后以欢乐的节日舞蹈收尾。
综观这几部前苏联作曲家的作品,虽然写作技巧都显得很娴熟老练,但大多缺乏新意与个性。不过,多克西哲的演奏则令人击节赞赏,实在是很值得一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