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姆斯:单簧管五重奏、三重奏

愈到晚年,布拉姆斯愈多地脱离了浪漫派,愈显得和那个浮躁的时代格格不入。他之所以没有在他的交响乐织体和音响风格的弦乐四重奏上继续前进,正是因为他意识到莫扎特的这类作品才是真正“室内”的,“交谈”式的。浪漫派却没有真正的室内乐,因为浪漫派本质上是自我中心,自言自语,从不“交谈”。一架钢琴也就够了。
莫扎特只写了这—首单簧管五重奏,却被世人当作他的大量室内乐作品中的一件珍品。布拉姆斯也只写了这么—首,而这不仅堪称他本人的室内乐—大杰作,也是超越了他心目中的楷模莫扎特的那首而成为这一形式的至高无上的经典。它是那么恬淡而高雅,用最朴实的口吻述说着最深切、微妙的,心灵体验。尤其是那娓娓动听的慢乐章,单簧管和弦乐四重奏彼此体贴入微,乐思、乐句抑或音色都交织得十分融洽。这一伙子,时而像是讲故事的和听故事的,时而则喁喁私语地交谈、讨论,时而又是整个秋高气爽的原野景象中落叶簌簌的一部分……
莫扎特木管协奏曲集

生性好玩的莫扎特,几乎玩遍了他能碰上的所有乐器——我甚至还听过他为玻璃琴(在几十只玻璃杯中灌上水,深浅不等)写的独奏和重奏的曲子!协奏曲这个形式肯定是莫扎特最喜欢,也的确最能显示出他的天才灵气的,我猜想原因之一,恐怕就是他能在协奏曲中把种种乐器玩得龙飞凤舞,十分过瘾吧。假如莫扎特能够再多活些岁数,很难说他不会写出一首定音鼓协奏曲来!
这个集子里的三张唱片,几乎囊括了莫扎特所有为管乐器写的协奏曲:一首双簧管、单簧管、圆号和大管的四重(或谓“交响”)协奏曲,双簧管、单簧管、大管、长笛的各一首,圆号的四首,长笛和竖琴的一首,以及一首虽然很短却很有名的《长笛和乐队的行板》。当然这其中,长笛和竖琴的、单簧管的、以及四首圆号的,更重要,是莫扎特这类作品的佼佼者。
这是你一网打尽莫扎特管乐协奏曲的最佳机会——奥菲欧室内乐团以其光辉的音色著称于世,这里的每一个演奏都精湛、秀美,且三张CD的容量子均都在70分钟以上,又是廉价版的。独奏者虽然都是该乐团的成员,配合默契,演奏平衡且自然。
威柏:第1,2单簧管协奏曲

威柏是和贝多芬同时代的人。他比贝多芬早一年去世,只活了40岁。这位德国浪漫派先驱的主要成就当然是在歌剧上的,不过他的为数不多的管弦乐作品也很有质量,爱乐者们也不陌生,尤其是他的两首单簧管协奏曲。
单簧管的音色很有美感,天然地有一种“野外的”韵味,很容易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田园或是森林景象的联想。而这又是和威柏那些歌剧的总体气氛相通的。由此想来,威柏特别钟情于单簧管就很好理解了。1811年,他在尝试性地写了“小协奏曲”之后,又接连写出两首单簧管协奏曲,这才觉得过瘾。尤其f小调的第一协奏曲,很受世人喜爱,恐怕要算同类作品中最精彩的一首,甚至莫扎特的那首也不能比它更风光了。首乐章的开头是踌躇满志的。威柏既有莫扎特的优雅,也有他自己的“野外”气息的质朴和神秘。慢乐章迷人至极,你听着听着,会有一种要伸出手去轻轻抚摸那幻象的冲动。单簧管的沉吟游荡在孤独感和自由自在之间,说惬意也惬意,说伤感也伤感。
DG(435875-2)纳迪什单簧管,奥菲斯室内乐团演奏。
静夜单簧管

本碟堪称单簧管演凑科书,那低回、甜美、柔情而带有丝丝忧郁的音色,像透过薄云的月光,洒下了宁谧温馨之美,恍惚而迷离。阿克·比尔克是50年代末最著名酌爵士单簧管演奏家,成名之作《岸边的陌生人》(本碟第一首),几乎是本世纪人们用来表达浪漫的代表旋律,听一百遍,醉一百遍。
此外,本碟还收录了阿克·比尔克其他多首能勾起人无限回忆的黄金曲目,幽怨和美丽从一开始便让人难以自拔,如果读者中有哪一位夜间失眠,无需求医, 听这张唱片便可消除烦躁,安然入睡。
除了他老人家的吹奏极具感染力,本碟录音更臻达“爆灯”级数,有十足LP黑胶碟的自然效果,音乐味、空气感之浓,用文字很难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