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BRASS管乐网

管中窥史

李齐忠 发表于 2006-01-21 00:00:00, 来源: 中华管乐网
关键词:  

  西洋乐器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从文字记载的历史资料看,传入中国大概有四百年左右的样子。

  早在元代,欧洲的键盘就已传入我国。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向明神宗朱翊钧进献了大西洋琴一架(四十个音的击弦古钢琴)。

  清康熙年间,最早将西洋乐器带入清宫的是耶稣传教士费迪南德、维比斯特和托马斯、佩雷斯。此后,供奉内廷的西洋传教士南怀仁、徐日升等人也进献了许多西洋乐器,仅是南怀仁就给康熙皇帝进贡上九架钢琴。据高士奇《蓬云密记》云:康熙的畅春园渊鉴斋内,置有西洋乐器。康熙至乾隆朝,武英殿造办处收藏有比利时、意大利、葡萄牙等国家进献的钢琴、风琴、大提琴、小提琴、吉他、曼陀林琴、单簧管、双簧管等乐器多达几百件,乾隆皇帝用这些乐器在紫禁城中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只西洋乐队。

  光绪末年,清宫廷还筹建了一支西洋军乐队。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禁卫军档.禁卫军训练处》,记载贝勒载涛于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初三日钦奉上谕:载涛与疏朗等人“充专司训练禁卫军大臣,准其酌量由各旗营兵丁内,拔取精壮尽数,认真训练…”。在其筹备组建中定有“军乐队制:队官一员、排长一员、一等乐兵二名、二等乐兵六名、三等乐兵十二名,学习乐兵二十四名、伙夫五名。”毛宪民先生在《明清皇宫的西洋乐器》中,对上述材料有过详尽的叙述。

  关于这支我国宫廷建立的最早的西洋军乐队,在清史稿中也会查阅到这样一段记载:“德宗光绪末年,仿欧罗巴、美利坚诸邦制军乐,又升先师大祀,增佾舞,及更定国歌,制作屡载不定,讫于逊国,多未施行。”在本人西洋管乐收藏中,有一件清宫西洋军乐队的中音号,或许会帮助我们更多的了解一点西洋管乐器进入宫廷的情况。

  这件中音号为椭圆形,在喇叭口上镶嵌有直径为五厘米的圆形白铜质标牌,标牌周边铭刻着“大清宣统元年制”字样,有水纹图案,并刻有缩写英文字母E-ALTO(降E调中音号)。标牌中间刻有双龙戏珠的图案,图案中间竖排铭刻着“近□□”几个汉字,因年代久远,已经辨认不清了(见图1、图2、图3)。古代欧洲君主的卫队称近卫军,清宫的卫队称禁卫军,如果这批乐器是清宫在欧洲定制的,是否可以做这样一个假设:乐器制作商按照欧洲人的理解把禁卫军笔误为近卫军呢?因为手头没有确切的资料,只好存疑。标牌下方的喇叭上刻有“泰来□□”字样,字迹刻得浅而且不太规整,大概是这件乐器的乐手后来刻上去的,是吉祥语还是指满族的发祥地――东北的泰来县?不得而知。喇叭口是带镶边的式样,镶边上雕刻有花型图案。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洋乐器制造商们喜欢在铜管乐器喇叭口边沿再包一层边,称为镶边。镶边分为撒克逊人镶边、法国人镶边、德累斯顿人镶边、意大利人镶边和波希米亚人镶边等七种,这件中音号属于撒克逊人镶边。著名的英国爱丁堡大学历史乐器博物馆馆藏编号为 4045的一件低音小号镶边的样式和图案(见图4),与本人收藏的中音号完全相同(见图5)。爱丁堡大学博物馆收藏的低音小号是德国莱比锡乐器制造商罗伯特.肖伯尔制造的产品,制造日期是1910年。宣统元年为1909年,我收藏的中音号与爱丁堡大学乐器博物馆馆藏的低音小号,属于德国莱比锡乐器制造商罗伯特.肖伯尔同一时期的产品。从德国进口的这批乐器,特意镶嵌有清皇宫的标牌。有资料证实,故宫博物馆至今仍完好的珍藏有30余件铭刻有德国、英国等国所制造的西洋管弦乐器。综上所述,我收藏的这件中音号,应该是清宫军乐队使用的乐器。

  另外,据《中国文化小百科全书》记载,时任署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在南京建立起“自强军”,由于自强军是仿德国陆军编制而成,因此,张之洞一开始就定下了自强军设乐兵16名的编制,1896年8月,自强军移驻上海吴淞后,开始了军乐队的组建。先后在德国定购了洋鼓、长短号筒、喇叭洋笛等西洋乐器,幷雇德国军官任教官。

  1899年,袁世凯在小站编练新式陆军,他的军队中同样有一个军乐队。袁世凯聘请的德国顾问中,有一个名叫高斯达的人,建议把军队中的长号筒换成西洋铜喇叭,同时组织一个军乐队。时任天津知府的李映庚,因他通晓音律,袁世凯便请他主持,从西欧买回一批铜管乐器,仿德国陆军的建制,为新军创建了一支军乐队。

  1900年9月6日,德国莱比锡发行的《图事杂志》发表一篇题为《北京使馆之围》的文章,配合这篇文章还有几张照片,其中一幅是中国西式军乐队的照片(见图6)。照片中的军乐队有“十六名中国军乐兵,乐器为短号(小号)七支,伸缩号二支,不同音域的巴雷同号三只,土巴号一支,黑里空号一支,小鼓一个,大鼓兼钹一人”。照片下方题为“中国军乐队由一欧人指导”。其中所讲的不同音域的巴雷同号系指降E调中音号和降B调次中音号。从照片中还可以发现扁键活塞小号(铜管乐器的活塞分为竖键和扁键),扁键活塞小号是德国和维也纳管乐器的典型特征,这一特征沿袭至今。

  袁世凯的军乐队曾经为慈禧演奏过《马赛曲》,德龄在她的《慈禧后私生活实录》中有过详细的记载。曾在清廷担任过御前女官的裕容岭在《清宫琐记》中也谈到,慈禧曾传旨袁世凯的军乐队进京,在乐寿堂的院子里演奏,一边是袁世凯的西乐,一边是太监们组成的中乐。卡尔在《慈禧写照》中也谈及慈禧在观看马戏时,直隶总督袁世凯的军乐队与总税务司赫德的另一支军乐队演奏的情景(图7为赫德的军乐队)。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从侧面也曾提及袁世凯的军乐队,身处深宫的小皇帝溥仪曾几次听到从中南海传来的喇叭声,溥仪还提及到后来英国兵营的军乐队在宫中演奏的情况。

  浏览上述资料,从慈禧对军乐的喜爱及当时军乐盛行的情况看,光绪末年在皇宫里成立了一支西洋军乐队就不足为奇了。从清史稿记载中可以看出,这支军乐队并不太成功,我想大概不长的时间就夭折了。除了在禁卫军军需科造呈的本军宣统元年分收支各款肆柱总册中还可查阅到关于军乐的零星记载外(见图8、图9、图10),后来的资料中鲜为提及。目前,我国关于清末中西音乐方面(特别是器乐方面)的交流,为数不多的记载大多只见于文字,实物并不多见(故宫博物馆的珍藏目前我们还难以考证)。我收藏的这件中音号作为一个佐证,也算是填补一块那段历史的空白吧。多年来,我致力于把收藏西洋管乐器与中西文化交流结合起来考究,小有收获。把这篇文章取名为“管中窥史”,也是基于这方面考虑的。

 

网友评论

游客不能发表评论.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