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音乐,辉煌再现,传承长征精神
引领人们思接千里,神游远征,与这段雄浑悲壮的历史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与对话
建党89周年纪念专辑—《长征》系列唱片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缅怀革命前辈,传承长征精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隆重推出了全新的大型交响管乐音乐作品。作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以不同乐思、不同风格,表现血与火的革命征程,展示红军将士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世界。纯熟的技法、深情的演奏,流动的旋律、跳荡的音符,雄奇的意象、细腻的乐感,将引领人们思接千里、神游征程,与这段雄浑悲壮的历史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与对话。
整部音乐作品均为军乐团作曲家认真读史、悉心采风之后的原创之作。既有著名作曲家的作品、也有渗透着对长征精神全新理解的新人新作,形式和内容都令人耳目一新。无论对红军歌曲的借鉴与融合,对长征途经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元素的吸纳,还是对民族打击乐器的巧妙运用,都使管乐中渗透着浓郁的民族精神,增强了作品对长征这一主题的表现力。以独奏、重奏、协奏、管乐交响曲以及诗与乐、声乐等多种形式演绎作品。于精心编排、细致打磨中,每首曲都各呈特色。音乐作品分别由著名指挥家于海、张海峰执棒,作品的艺术追求将在变幻的点线之间不断提升。
长 征
(毛泽东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1. 交响序曲,作曲:舒永刚
沿用了传统奏鸣曲式的写作手法,主部主题取材于红军时期的音乐素材并加以变化展开,副部主题巧妙地融入了“十送红军”的乐意。作品既发挥了铜管乐器的张力,以磅礴的气势展现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又充分运用了木管乐器的柔美音色,表达了依依不舍的军民鱼水之情,将人们带回那段难忘的岁月。
2. 出征,作曲:王和声
这是一首长号声部与交响管乐队协奏的音乐会进行曲。作品通过主题与副题的交织、音乐动机的变换,在雄壮与飘逸、豪放和浪漫之间,涌动着势不可挡,奋勇向前的激情,寓意着伟大的长征精神世代相传。
3. 梦回红原,作曲:娜拉
作者把视角投向红原草地,这是红军长征中最艰苦的路段之一。作品利用单簧管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音色,现代音乐作曲技法来发展旋律、构成对位,努力摆脱传统音乐的束缚,运用具有个性化的音乐语言,来表现红军战士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和向往胜利、憧憬光明的内心世界。
4. 流动的记忆,作曲:曲成久
长征是一条红色的飘带,长征是一条涌动的江河,长征是一段永远也讲不完的鼓声。70年的时间,逝去的是岁月,永存的是流动的记忆。
5. 怀念战友,作曲:郭思达
作者用颤音独特的音色,着力表达对红军战士的追思和怀念,并与玛林巴琴、钢片琴配合使用,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作品略带蓝调的音乐风格,并以不规则的音阶形式和有些“散拍”的音乐节奏,表达了强烈的怀念思绪。
6. 红色课堂,作曲:王和声
这是一首深情而厚重、充满回忆与展望的声乐作品。旋律中引入了藏族的民歌元素,曲调悠远绵长,缓缓地把人们带入到那个特定的场景和氛围之中,犹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红军,在深情地向后人讲述那个世代相传的故事。
7. 回声,作曲:郭思达
音乐的意韵与诗歌的意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长征本身就是一阕壮丽的史诗,一首恢弘的交响作品用乐队与诗朗诵相交汇所写意的长征画卷,按“告别”、“湘江”、“遵义”、“渡河”四个段落,使人们重新回忆那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悲壮和辉煌,讲述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红军将士勇往直前的革命豪情和置生死于度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8. 随想曲,作曲:陈丹
长征是人类的伟大创举,长征精神是我们世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作者满怀澎湃的激情,以娴熟的技法,严谨的结构,充分利用管乐艺术特有的美妙混合音色,丰富色彩显示,强烈的对比变化,热情讴歌伟大的长征和时代精神。
出品人:王长缨,出品策划:林烁
录音师:李大康,录音棚:北京音乐厅
指 挥:于海,张海峰
乐 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