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BRASS管乐网

十九世纪萨克斯管五首经典作品的演奏诠释

孙精辰 发表于 2019-10-15 22:37:17, 来源: CNBrass.com

一.Jules Demersseman Fantaisie sur Un themeoriginal
在众多优秀的19世纪的萨克斯管作品中,Jules Demersseman的Fantaisie sur Untheme original无疑是最著名的一首,包括Claude Delangle、ArnoBornkamp在内的多位世界著名萨克斯演奏家曾录制过该作品,现场音乐会中将此曲纳入节目单的演奏者则更多。在youtube搜索曲名出现21300多条记录[1],这首乐曲的演奏频繁程度可见一斑。

Jules Demersseman(1833年1月9日——1866年12月1日)中文译为朱勒斯·德麦尔斯曼,是一位法国长笛演奏家及作曲家。他出生于法国的翁斯科特,这是一座靠近比利时边境的城市。11岁时便进入巴黎国立音乐学院跟随当时著名的长笛演奏家 Jean-LouisTulou学习。12岁时他便获得了学院的一等奖并名声鹊起,成为了公认的音乐家。然而,因为Demersseman和他的老师一样,拒绝使用当时由波姆改良的现代长笛而在法国音乐界受到抵制。Demersseman去世时只有33岁。

Demersseman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为长笛写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使用那不勒斯民谣为主题写作的《音乐会独奏曲Op. 82 No. 6》,也被称作《意大利协奏曲》。除了长笛作品外,他也为萨克斯与钢琴写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就包括这首Fantaisie sur Un theme original。

Fantaisie sur Un theme original 中文一般译为《原创主题幻想曲》。“幻想曲”(fantaisie)是十六世纪随着器乐表演艺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独立的音乐类型,大量的音乐作品都以“幻想曲”作为标题。但究其形式,“幻想曲”的定义却极为宽泛,不同时期的不同音乐家都创作“幻想曲”这一体裁的作品表达自己的主观想象与自我的独特性格,同时表达自己超脱形式规范的创作欲望。“从16世纪到19世纪,‘幻想曲’的发展一直保持了主观上任意放纵的特质,它的形式包含了自由、即兴的类型,严格对位以及或多或少标准段落的结构”。

这首幻想曲的形式便体现了作曲家不拘一格的创作态度。乐曲由五个大段落组成:
引子(1--13) A(14--41) B(42--47) C(48--80) D(81—114) E(115--132) F(133--156)。

乐曲开篇由钢琴呈示A部分主体动机旋律,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奠定了A部分主体紧张激烈的音乐基调。15小节起萨克斯管进入,旋律体现出一种忧伤、踌躇徘徊的情感。29—30小节,旋律从渐慢突然加速,忧伤踌躇的旋律顿时变得紧张急迫,仿佛战场冲锋时在枪林弹雨中急进急退的画面。36小节起,旋律由半音阶上行渐强,在41小节的e3到达力度最高点时,旋律戛然而止,彷佛急速升空的火箭燃油耗尽而下落一般。B段为一个类似插部的乐段,缓慢的速度再现了A段的主题旋律。47小节为自由处理的华彩乐段,同样由A段的旋律动机构成,大量的半音阶和隐伏旋律考验演奏者的演奏技术。

C段是一个新的主题旋律,3/4拍,G大调,小行板,三拍子的小步舞曲风格。旋律华丽典雅却又饱含情绪变化,彷佛17世纪欧洲宫廷舞蹈的场面。74小节开始,钢琴呈示C段主题,钢琴部分的旋律热情奔放,一改先前的华丽典雅,节奏带有西班牙舞曲的风格。

D段为C段主题的第一次变奏发展,快速运动的十六分音符延续了钢琴部分的热情奔放,将C段的宫廷舞变成了一种热情狂欢的场面。94—97小节快速的三连音旋律线起伏不定,忽上忽下。力度在97小节的#d3上达到顶点后,又好似深秋的树叶一般从天缓缓而降,在空中翻了几个跟头一般,在97小节倒数第二个音#d2时终于落地。98-114小节的演奏及风格与49—97小节类似。

E段115—124小节旋律由C段主题变化发展而来,钢琴伴奏用快速的震音伴奏,营造出一种空灵的、充满希望的优美画面。萨克斯声部演奏要特别注意音色的控制与不同音符的连接,125小节开始在bB大调上再现C段主题。

F段为C段主题的第二次变奏发展,133—139小节由快速的三连音和六连音构成,140小节开始到结尾主要由急速的三十二分音符构成,旋律线起伏变化非常丰富、音响效果华丽、演奏难度极高,对演奏者的运指速度是极大的挑战。最后,由调式主和弦的琶音演奏将旋律推向高潮,结束在主音g1上。

Demersseman的这首乐曲充分发挥了萨克斯管优美的声音特点及音色的表现力,同时也能体现萨克斯管在演奏快速音符旋律时优良的乐器性能,在萨克斯管发明初期为乐器的推广和曲目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堪称19世纪古典萨克斯管曲目的经典。

二.Jerome Savari Fantaisie Freischutz
谈及19世纪的优秀萨克斯管作品时,由Jerome Savari创作的Fantaisie Freischutz也是广受演奏家与萨克斯管学习者喜爱的乐曲。

作者Jerome Savari(1819--1870),1819年出生于巴黎,曾在法国军乐团担当指挥。作为阿道夫·萨克斯的朋友,Savari在萨克斯管发明初期为这件乐器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1861-1862年间,阿道夫·萨克斯出版了Savari创作的十一首作品。其中包括这首以韦伯的歌剧《自由射手》中一些著名唱段为主题而写作的幻想曲。关于这首乐曲的作者,常常会引起争议。一些资料和乐曲说明将Jean-Nicholas Savary(1786-1850),一位法国的巴松管制造家、演奏家当成这首曲子的作者,而另一些资料则显示Jerome Savari才是作者。这种争议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因为阿道夫·萨克斯在最初出版这些乐曲的时候没有写出曲作者的全名有关,而Savari和Savary的拼写在不同的资料上也混淆的情况。

国外学者在查究了更多相关资料后认为Jerome Savari更有可能是这些作品的作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Jerome Savari担任法国军乐团指挥的时候,阿道夫·萨克斯同时也是这个军乐团乐器的主要赞助供应商,两人通过军乐团这一平台合作的可能性极大。另外,Jean-Nicholas Savary生活的年代则要略早于Jerome Savari。如果说这些作品的作者是Jean-Nicholas Savary,则所有的作品都是在其去世后才出版。JeromeSavari在这些作品中的最后一部出版8年后才去世。从这个角度看,Jerome Savari才是这些作品的真正作者。

19世纪的法国为了对抗当时在巴黎大量上演的意大利严肃歌剧,发展出了各种不一样的歌舞剧、轻歌剧、大歌剧,当时在巴黎一地就有七、八家歌剧院。由于歌剧市场的繁荣,于是出现了选取流行的歌剧唱段而创作的混成曲,普遍都是以变奏风格写作的歌剧幻想曲。由歌剧改编的幻想曲,不但可以满足社会对于音乐欣赏的需要,更能充分表现演奏者的个人魅力。由于歌剧幻想曲多选取当时脍炙人口的歌剧唱段,这些音乐元素给了作曲家丰富的创作灵感。歌剧中优美的咏叹调选段是歌剧幻想曲常用的素材,加上琶音变奏与精巧的装饰音正好与美妙的声乐形成对比,相得益彰。这一时期的歌剧幻想曲的曲式通常比较自由混杂,开头常使用一段自由的引子,结尾常常是一段延展开的终曲,而炫技是音乐改编的主要特点。

Fantaisie Freischutz中文译作《自由射手幻想曲》,改编自德国作曲家韦伯的歌剧《自由射手》(Der Freischütz),乐曲选取了其中几段著名的唱段改编而成,乐曲结构:
引子(1--42) 主题一(43--79) 变奏(80--100) 主题二(101--123) 变奏+结尾(124--171)

乐曲引子钢琴引入,钢琴在低音区的连续震音营造出一种紧张不安的气氛。5小节萨克斯进入引子主题。这段主题选自《自由射手》歌剧第三幕安珍的唱段《我梦见很早已故的伯母》,旋律悲伤却又充满力量。

43小节开始进入第一主题,主题旋律选自歌剧第一幕第四场主人公马克斯的唱段《穿越森林,穿过牧场》。是马克斯在回忆自己与爱人阿加特相处的快乐场景,演奏时要注意音色的甜美,高低音区的音质统一。其中有大量的八分和十六分附点节奏,演奏这种音型时要保持一定的节奏性,带有前进的力量。

79小节开始是第一主题的变奏,要在连续不断的旋律中保持一种快乐情绪的节奏律动。其中有较多的高低音区的快速转换,这是萨克斯管的技术难点所在。同时,在演奏变奏旋律的时候,仍然不失主题旋律的风格,这也考验着演奏者的音乐素养。

100小节开始是第二主题,节拍变为6/8拍,轻松荡漾的船歌风格。主题音调选自歌剧第三幕第六场终曲马克斯所唱《衷心地发誓,以后绝不背弃正义》。演奏这个主题时,演奏者必须及时进入6/8拍的节奏律动,同时注意旋律的波动起伏。117小节伴奏带有“紧拉慢唱”的特点,演奏者更是要注意旋律的节拍准确。

124小节开始为第二主题的变奏,这段旋律快速密集,音区高低起伏不定,要流畅这段,必须合理安排换气点与相应指法。148小节开始钢琴演奏主题旋律,萨克斯演奏琶音作为衬托,萨克斯演奏时需要控制音量,突出这段声部交替的特别效果。

156小节开始的结尾乐段,音符如瀑布一般倾泻而下,力度逐渐增强。最后在两个小节的颤音中,旋律结束在主音f3上。

学习这首歌剧集成曲式幻想曲对于培养萨克斯演奏者的基本技术有很大作用。要想演奏好这首乐曲,演奏者还必须了解这部歌剧的相关文化,这样才能综合提高对这首乐曲的掌控能力。

三.Paul Agricole Genin Variations sur un theme espagnol
Paul Agricole Genin 所作的Variations sur untheme espagnol,译作《西班牙主题与变奏》,是一首具有西班牙音乐风格的乐曲。乐曲节奏明快,风格鲜明,旋律热情奔放,也是广受欢迎的一首萨克斯管独奏曲。

作者Paul Agricole Genin(1832年2月14日—1903年12月22日)(保尔·阿格里科勒·杰宁),出生在法国东南部的阿维尼翁市,1903年在巴黎去世。人们常常将他与同为长笛演奏家但主要在英国生活的Pierre Genin混淆。

Paul Agricole Genin青年时代就读于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音乐理论、作曲法、钢琴、长笛等,毕业后去欧洲各地巡回演出,多次的意大利旅行经历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音乐创作素材。Genin曾经担任巴黎意大利剧院的首席长笛演奏家,同时也在克洛纳交响乐团担任长笛首席。除此以外,他还为长笛写作了超过60首的作品,著名的长笛独奏曲《威尼斯狂欢节》就是其代表作。同时Genin也是最早为萨克斯管创作作品的音乐家之一。作为法国浪漫派的作曲家,Genin的作品在继承古典乐派曲式结构和套曲体裁的基础上,打破传统曲式平稳、规整、程式化的限制,在乐曲结构安排上充分发挥其自由即兴的精神,作品形象热烈奔放,表现了作曲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思想品格。

这首乐曲的结构并不像之前的两首乐曲的一个整体结构。作曲家在曲式结构上打破常规,在后半部分的新旋律前列上了标题来说明这个部分的风格,这种安排可谓独具一格,有利于演奏者更好地把握乐曲。乐曲第一部分结构比较简单:
主题(1—31) 变奏一 (32-48) 变奏二 (49--78)

乐曲开头八小节由钢琴直接呈示主题旋律,e小调。旋律带有典型的西班牙抒情歌曲的一种浪漫情感,又有一种好似欲言又止的内心挣扎。钢琴演奏时要注意保持一种弹性的张力,这也是西班牙音乐风格的一大特色。

9—24小节萨克斯演奏并发展主题旋律,演奏时要奏出略带保持的跳音,并始终保持乐曲的弹性张力。25—31小节钢琴再现主题并过渡到第一变奏。32—48小节是第一变奏,作曲家采用一种类似支声复调的写作方式,让旋律在听觉上出现两个声部。由于第二声部的音是b1,演奏中需要不停地开闭合泛音键,需要演奏者指法与嘴型的完美配合才能完成,同时要求演奏这段变奏时突出主旋律音声部。

49—64小节为第二变奏,节奏型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的三连音为主。这段变奏一改主题浪漫忧郁的气质,变得更加奔放,演奏时需要注意三连音急迫前进的律动感觉。65—78小节钢琴完整再现主题旋律,逐渐引入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作者题名为BOLERO,即波列罗舞曲,原指一种传统的西班牙舞曲,3/4拍节奏,节奏明快。这一部分结构为有再现的三部曲式:
A(79--88) B(87--127) A’(128--157)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西班牙浪漫的抒情歌曲的话,那这一部分则是热情奔放的舞蹈场面。钢琴伴奏部分使用了典型的西班牙铃鼓的后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贯穿始终。79—84小节萨克斯旋律以琶音和分解和弦为主,演奏时要保持相对较弱的力度,突出钢琴伴奏部分的旋律。87—106小节的乐段具有典型的霍塔舞曲风格,节奏清新明快,一幅狂欢节时人们载歌载舞的景象。

107—123小节旋律由快速的分解和弦与琶音构成,这一部分的旋律依然由钢琴演奏,萨克斯保持较弱的力度,好像在模仿西班牙吉他演奏的分解和弦一般,运指演奏要流畅。128—157小节为再现段,旋律起伏,力度不停变化,最后在很强的力度下结束在c1上。

四.Jules Demersseman Le Carnaval de Venise
Le Carnaval de Venise 是作曲家Demersseman的又一经典作品,全名为introduction andvariation on Le Carnaval de Venise,即《威尼斯狂欢节引子与主题变奏》。最初是为长笛而作的一首独奏曲,后经著名萨克斯管演奏家Frederick Hemke移植为萨克斯独奏曲。随后,这首乐曲也被纳入萨克斯管早期的经典作品而被众多萨克斯管演奏者所喜爱。

威尼斯是意大利著名的的水城,也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几百年来,无数的艺术家喜爱到这里游历学习,开办画展,举办音乐会。一年一度的威尼斯狂欢节也是当今欧洲最热烈的狂欢节之一,节日时全城的男女老少都会穿着各式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18世纪末19世纪初,一首民歌《O mamma mia》的三拍子舞曲在狂欢节中流传甚广,据说这首简单的民歌便是此后广为流传的《威尼斯狂欢节》主题的雏形[3]。历史上有包括李斯特、帕格尼尼、阿尔班在内的多位音乐家都以此旋律为动机创作过优秀的作品,其中大部分都是以主题变奏形式创作的带有炫技性质的独奏曲。

这首由Demersseman创作的乐曲也是引子—主题—变奏的结构形式:
引子(1--29)主题(30--46)变奏一(47--78)变奏二(79--102) 变奏三(103--130)

乐曲一共由引子、主题和三段不同形式的变奏部分组成,速度逐渐加快,钢琴以简单的分解和弦作为伴奏,充分突出萨克斯管作为主奏乐器的炫技性特点。
引子部分1—29小节,c小调,4/4拍,前奏由钢琴在小调上演奏“狂欢节”主题旋律动机,第9小节进入萨克斯旋律。引子部分旋律舒缓,力度起伏变化。演奏这段旋律时要注意做适当的弹性速度的处理。28小节结尾的附点连接到29小节的c3时要想象狂欢节时具有召唤性色彩的号角的感觉。

30-46小节为“狂欢节”主题,6/8拍,旋律非常简单,但却需要演奏者在力度、音色、装饰音、音符断连方面作非常细致的处理,以描绘出其中丰富多彩的人物性格和语气变化。47—102为主题的第一次变奏。47—62小节使用力度、音色变化来表现狂欢节时街头巷尾人们闲聊的场景。71-78小节主要由调式主和弦和属和弦上的分解和弦及音阶琶音构成,演奏速度较快,需要通过不同的断句方式营造出一种诙谐的色彩。

第二次变奏是79—102小节,音符与节奏与第一变奏类似,只是音符组织方式更加复杂,有了更多的快速演奏的半音阶,同时需要注意音符的旋律重音,这段变奏对于演奏者基本运指能力是非常大的考验。

第三变奏从111小节开始到结尾,主题旋律的骨干音更加明显,这种变奏是19世纪作品常见的变奏写作方式,需要在单旋律乐器上演奏出复调性的效果,也是此曲最考验演奏者水平的一段,原作者甚至在111小节下方标记了The Variation to be played fast aspossible,即这段旋律可以根据演奏者的能力,演奏得尽可能的快速。

五.Jean Baptiste Singelee Fantaisie Op.89
Jean Baptiste Singelee(1812-1875),中文一般译作让·巴蒂斯特·桑杰勒,是一位比利时的小提琴家、指挥家、作曲家。他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毕业后去法国巴黎,在许多剧院的交响乐团中演奏小提琴。1839年,他回到了比利时,并受邀担任皇家剧院的小提琴独奏家。这段时间里,Singelee为剧院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40年代,他又重回法国,受邀从事指挥的工作。1852年,Singelee再次回到比利时,在比利时根特的一家剧院交响乐团中担任指挥。此后,他多次往返法国和比利时之间。

Singelee一生创作了近140多首作品,包括两部芭蕾舞剧,两部小提琴协奏曲及多部小提琴幻想曲、序曲、舞曲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同时也为其他乐器创作了大量的作品。Singelee的许多作品都是选取包括贝里尼、威尔第、多尼采蒂、罗西尼等作曲家的著名的歌剧作品选段为主题而创作的幻想变奏形式的乐曲。Singelee为萨克斯管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大部分都由阿道夫·萨克斯出版。其中包括二十一首为萨克斯管与钢琴创作的独奏曲和两首为萨克斯四重奏创作的作品。

这首Fantaisie是为bB高音萨克斯而作,充满了浪漫派音乐丰富的个人情感。乐曲可以简单分为两大部分,而每个部分又由不同风格的乐段组成:
第一部分(1--54),第二部分(55--126)
A(1--24) B(25--54),C(55--90) D(91--126)

第一部分的A乐段为1—11小节,这是一段宣叙调性质的旋律主题,要在相对自由的节奏中保持一定的节奏律动,非常考验演奏者的音乐素养,到12—21小节节奏相对规整。

B部分25—54小节为行板速度,bB大调,9/8拍。其中亦有较多需要作弹性速度处理的乐句。这一部分旋律优美动听,能够充分发挥高音萨克斯管类似弦乐一般的歌唱性的声音特点。Singelee这一段乐曲的写作风格颇具肖邦夜曲松而不散的音乐风格,较多Rubato弹性速度的运用具有典型的浪漫派器乐作品的特点。多年的剧院交响乐团指挥经验及小提琴演奏家的工作经历使得Singelee的作品浪漫派气质浓郁,充满了艺术家感性的思想内涵,其写作的萨克斯作品旋律上也颇具弦乐器的优美特点。

乐曲第二部分则充分发挥了萨克斯管的乐器特色。63—89小节有较多的跨小节连线,演奏时要注意隐伏旋律的分辨。91—125是变奏形式的复调乐段,与Le_Carnaval_de_Venise的结尾部分非常相似,通过节奏重音突出这段的主题音调,在单旋律乐器上营造出复调风格的音响色彩。

 

网友评论

游客不能发表评论.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