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BRASS管乐网

经典交响管乐作品《女巫与圣徒》之分析与研究

白蓓蓓 发表于 2018-08-10 10:07:58, 来源: CNBrass.com
关键词:  女巫与圣徒

女巫与圣徒》这首管乐曲创作于2004 年,是为了庆祝德国埃尔旺根(Ellwangen)青年管乐团五十周年团庆,委托美国作曲家斯蒂文·莱纳克(Steven Reineke)谱曲,在管乐团乐曲中是一首具有指标性的交响诗,是斯蒂文·莱纳克阅读了德文小说《Die Hexe und die Heilige》之后,所谱出的专为交响管乐团所演奏的交响诗,其中建构了五个乐段。而谱曲后即用英文翻译《The Witch And The Saint》作为曲名。

斯蒂文·莱纳克(Steven Reineke),1970 年 9 月 14 日出生于美国的俄亥俄州,目前居住在纽约市,在他的青少年时期主修小号,小号则是在俄亥俄州的迈阿密大学拿到了演奏家及作曲家文凭,1995 年开始活跃于乐坛,他是美国当红的作曲家以及指挥家,也是新纽约流行音乐(The New York Pops)的音乐总监,作曲以管弦乐团与管乐团的形式为主。莱纳克的作品包括了管弦乐团作品、管乐团作品、流行音乐作品以及电影配乐,作为正活跃于乐坛的年轻指挥家,莱纳克的多部精湛的作品陆续推出,尤其是他的管乐团作品对于年轻有活力的大众乐团,以及学生管乐团具有相当高水准的教育意义,是非常好的演出作品!

莱纳克所作的管乐团交响诗《The Witch And The Saint》原版乐谱(3级版本试听链接/4级版本试听链接),充满冒险紧张及深刻画面,融合在乐曲当中,使人在演奏或聆听的同时,都能很快的进入音乐的殿堂。

在现代管乐曲中,作曲手法已纯熟套用浪漫时期交响诗的架构谱曲,作品呈现画面及诗意情节,是时下管乐团音乐作品中很受欢迎的作曲形式。而斯蒂文·莱纳克借由此作曲方式,创作《女巫与圣徒》(The Witch And The Saint)这首当今在世界各地,受学生及社会团体管乐团争相演奏的乐曲,不只旋律线条优美流畅,其拍子和速度的变化也有丰富的多元性,加上动人的手足故事情节,令人在演奏的同时,能很快的进入音乐的情境当中;旋律附有柔情似水的姊妹之情,也有在逃亡时挣扎不确定和弦所制造出的悬疑感,女巫与圣者两方的旋律线条,有着极为不同的个性以及调性。

斯蒂文·莱纳克《女巫与圣徒》为单一乐章形式的乐曲,分为五个乐段,第一乐段(第 1 小节~第 55 小节),第二乐段(第 56 小节~第 113 小节),过门乐段(第 114 小节~第 132 小节),第三乐段(第 133 小节~第 165 小节),第四乐段(第 166 小节~第 200 小节),过门乐段(第 201 小节~第 209 小节),第五乐段(第 210 小节~第 241 小节)。总共演奏时间约为:10 分 23 秒。

第一乐段,一开场(第 1 小节~第 55 小节)描写一对双胞胎的姊妹出生于1588 年的德国小镇-埃尔旺根(Ellwangen),在这个以宗教信仰为主的社会,生出拥有预知未来能力的双胞胎是被视为不祥运气的到来,于是姊妹被强迫各分东西,一个被送往偏僻的小镇莱昂贝格(Leonberg),而另一个则是送往修道院修行,而两个姊妹的命运因此大不相同。在本乐段,伴随着中世纪的葛利果圣歌式的主题素材,以五度音平行奏出中世纪的音乐风格,代表两个双胞胎姊妹的出生。

第二乐段(第 56 小节~第 113 小节)以姊姊 Sibylla 为主题;Sibylla 在出生之后与他的妹妹分开,被送到了另一个偏僻的小镇上,但因为她拥有预测未来的特殊能力,被镇上的居民认为是女巫,过着饱受被鄙视和待遇不公的生活。

第三乐段(第 133 小节~第 165 小节)以妹妹 Helena 为主题;Helena 和姊姊离散之后,被送到修道院去学习,同样地,他也从小就展现了与众不同的过人能力,但异于姊姊的是,她运用她自己这特殊的能力,被众人视为圣人,过著受人崇敬的生活。

第四乐段(第 166 小节~第 200 小节),是最为动荡不安的一个乐节,其节奏紧凑、有力,制造非常紧张的氛围,叙述姐妹俩人对自己生活的挣扎及不确定, Sibylla 因为她的能力而在镇上被判刑,Helena 为了解救姊姊,就前往镇上,想要带着姊姊一起逃跑。

第五乐段(第 210 小节~第 241 小节)是全曲的最后一个尾声乐段,描述Helena 为了解救姊姊而前往镇上,带著姊姊一起逃跑,过程憷目惊心,在交换身分的同时,Helena 因为忍受不了酷刑,所以喝下了预先准备的毒药,在牧师以及地方官员的协助之下,用金钱买通狱卒,终于逃离受困的监牢,但在逃亡途中,毒药的药性发作,最后死在 Sibylla 的怀里,而 Sibylla 最后悲伤的从这个小镇离开。

第二节. 第一乐段
第一乐段开始为不完全小节,风格是以慢板演奏(Adagio),每分钟演奏 69拍,第一乐句为 5~25 小节,呈现出庄严的氛围,首先定音鼓以 ff 的力度演奏快速的独奏三连音拉开序幕,管钟敲响黎明,这里的管钟需注意敲奏的力度,从第二小节以 ff 的力度敲奏 D 音,第三小节减弱至 f 的力度,第四小节再减弱用 mf的力度,第五小节以 mp 的力度呈现音量递减的手法,彷彿营造出教堂中声远飘的感觉。低音铜管以及低音木管以 D 音为持续 1~4 小节的长音接轨,带出中古世纪音乐中庄严的氛围。

第 5 小节由上大号(Euphonium)吹奏出 d 小调的旋律,并且与圆号以平行五度音演奏出葛利果圣歌圣咏的方式,写出早期旋律奥干农(Organum),在此只需一把圆号与一把上大号吹奏,音量为 mp,但是上大号的音量必须比圆号多一些,这一段旋律可分为四句,第 5 小节及第 6 小节为第一句,第7 小节到第 9 小节为一句,第 10 小节到 12 小节为一句,第 13 小节到第 15 小节为一句,在句子的段落,两部同时换气呼吸,需注意乐句中的圆滑线。

16 小节圆号的旋律为上一乐句的重复,乐谱上要求加入圆号第二部,两部皆要齐奏此旋律,此时声部扩张,次中音萨克斯,小号第一部以及上大号,以同度旋律进行,与圆号以平行五度互相抗衡,在这里圆号的音量上必须强ㄧ些,因为在五度的声响中,小号及次中音萨克斯风的音域较高,音量上也相对比较大声,在和声及音量上确立了此乐段的色彩,主题动机鲜明。

在两次主题动机演奏结束之后,在 26 小节总谱上出现 Stringendo 的音乐术语,此为张力的表现,彷彿在祈祷,在此指挥者希望乐团能够做出在期望中找希望的一种情感,因此在 26 小节接 27 小节时,低音声部的铜管以及木管应该由pp 的音量渐强至 mp 的音量,有著萌芽的希望,27 小节之后随著 Poco Piu mosso稍为更激动一些的术语出现,使得此乐段中的希望更趋于强烈,在 29 小节时,加入渐强 cresc.由木管群衔接渐强的张力,到达 34 小节时能以半终止告一个段落。

从第 35 小节开始回到原速度 Adagio =69,拍号也改变为 3/4 拍,四个小节为一个乐句,此主题的开始出现 espr.是 espressivo 的缩写,作曲家在此希望乐手吹奏出富有表情的旋律线条,由长笛与双簧管齐奏出此旋律,此时只需一把长笛及一支双簧管演奏,两小节的渐强渐弱分别在第 35、36 小节,第 37、38 小节,在音量上,长笛第一部与双簧管第一部是 Solo,声音需要传出来,在这里需吹mp 的音量,而其余伴奏的旋律则是以 pp 的音量演奏,此段旋律出现主要带出光明温顺的人物性格。

43 小节由单簧管接著演奏长笛的旋律,力度方面,单簧管吹奏旋律声音必须凸显,比其他声部要大声,其他伴奏声部要以 p 的音量演奏,笔者在指挥乐团时,会强调 43 小节以两小节为一组渐强渐弱的方式演奏,其音量上改变虽然不大,但是在这四小节的音符高低排列中,像海浪一样一波一波,将高潮推往下一乐句。由 Alto、Tenor声部渐强做出问句,Bass Clarinet、Bassoon声部渐弱做出答句,圆滑奏此时最为重要,圆滑线的乐句要确实做到。音符的编排虽然有起伏,这一乐句的伴奏手法是以低音木管使用问答方式连接,以木管乐器及萨克斯表现不安的情绪,表现出无奈及不确定的转折。

虽然是以 F 大调谱曲,但随即以临时降记号转为降 b 小调,主旋律的部分与先前的调性有很大的不同,四个小节为一乐句,作曲家在这里使用降b小调谱曲,为的是要区别前面谱例五中的大调情绪,在这里笔者会要求乐团中问答的旋律线条,演奏为单一旋律线条,也就是使渐强渐弱明显的演奏出来。

45 小节由单簧管齐奏,音量为 mp,在这里单簧管以两小节的渐强渐弱做一圆滑乐句,46 小节再由单簧管 2、3 部、低音单簧管与巴松管以八分音符吹奏出上行圆滑齐奏,音量为 mp,衔接至 47 小节的时候,所有声部音符时质变大,长笛第二部、单簧管第一部、单簧管第二部以四分音符上行音阶的节奏型态呈现、加上47小节cresc.的音量变化,上行音阶渐强,此时全部乐器音量全部随之渐强,高音乐器,包含长笛、单簧管、小号、圆号、中音萨克斯风,吹奏时需要吸足气,其乐句拉长时,越后面的音往高音走向,需用更多力量及气支撑。

49小节的Molto Rall.出现,需要将乐曲渐慢且渐强,此时乐曲张力到达高潮,在 49 小节的最后三个八分音符,低音单簧管、低音管、次中音萨克斯、上低音萨克斯、上大号、大号、低音大提琴,以重音下行的音阶形式强调此和弦走向,此时这些乐器必须以 f 的力度演奏,并且加上重音,是支撑高音的重要反向进行。

在打击乐部分,作曲家巧妙运用连击的打击方式,使乐手在 47 小节时运用棉线棒在吊钹上持续滚奏,力度由 pp 再渐强至 p 在瞬间加强至 ff,乐手必须注意音色音量的控制,演奏位置是打在拔的边缘。

在 49 小节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术语 Molto Rall.,在此时乐曲的速度要渐慢,并由 50 小节进入 4/4 拍的节奏型态,在打击乐器部分定音鼓的演奏是很重要的,第50小节只有在定音鼓分部出现fp的力度,定音鼓在敲了A音的第一音要很强,随后加进来的连击需以 p 的音量再做渐强,在 50 小节所有的打击乐器都由 p 渐强,这里的打击乐器加入了大鼓、Tam tam、吊钹、定音鼓,以连击的演奏方式延续四拍渐强,由 p 渐强至 51 小节的 ff。

此乐段最后一乐句,第 51 小节是以 Tempo Primo 的风格演奏,也就是回到最初的速度,此乐句是这一个乐段中最大声且最澎湃汹涌的部分,所有的铜管声部与木管声部以五度音平行的和声音响,呼应最先开端的奥甘农。

此时铜管及木管所有的音符上都有重音记号,吹奏的方式要特别注意,强调音符中强而有力的声音,制造出中世纪音乐的氛围;在此的和声虽已不是奥干农的单纯声响,但是此丰富的和声音量确是交代第一乐段最好的尾声,在 55 小节用一延长记号将所有的长音渐弱至 pp,以 d 小调和弦结尾。

51 小节至 55 小节,每小节的第一拍要给予最强的重拍,以 ff 的力度演奏,其强拍制造重心在于打击组。低音声部的伴奏,节奏音型为 ,著重于第一拍以及第四拍,其乐器包含低音单簧管、低音管、上低音萨克斯、长号 2、3部、上大号、大号、低音大提琴。

而第二拍、第三拍和第四拍的强音由高音乐器演奏,短笛、长笛、单簧管、双簧管、中音萨克斯、次中音萨克斯、小号、圆号、长号第一部担任,声响效果的平衡会是 fff-ff-ff-ff 的力度。第 55 小节的全音符必须在第一拍以强音的力度演奏,但因上方有一延长记号 ,下方有一渐弱记号,在这里必须让全体的音量由 f 慢慢弱下至pp,第一乐段到此。

第三节. 第二乐段
从 56 小节开始,5/4 拍规则进行的节奏型态,先由 Cabasa这种敲击乐器,开启第二乐段序幕。总谱上要求演奏者用指尖敲击链条发出的声响,重音需清楚的表现出来,5/4拍的节奏组合为 3+3+2+2,演奏者须小心注意此细节,以 p 的音量敲奏出规则的节奏音型,连续两小节。再由铃鼓堆叠出节奏一致的曲风,这里的重音记号极为重要,是确立了此段的速度基底的元素。

56 小节开始,Allegero =176,为 5/4 拍节奏,一开始先由 Cabasa 敲出节奏上为 3+3+2+2 的节奏组合,两小节后再由铃鼓敲奏出的节奏,再两小节后小鼓及定音鼓同时出现,此时旋律组先由定音鼓奏出相同节奏的音型,为全部的主旋律,以两小节为一个单位,持续演奏了四次,利用打击乐器的音色特性做为音量色彩上的堆叠。

小鼓在这里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以两小节为一节奏组,除了要打出重音之外,其节奏是与其他乐器相比来说,是更复杂一些的,每个拍点必须非常清楚、明亮、扎实。此乐段开始以打击乐器做为开端,更加稳定此乐段的节奏风格组合。

此乐段的速度一开始是以 Allegro(快板) 的速度来演奏,明显的人物个性显现在乐曲当中,在这里,莱尼基运用特别的 5/4 拍的节奏,是由 3+2 的组合为一个小节,速度快时,如果指挥者一拍一拍的打会造成混乱,会不易看清楚,因此必须分析乐曲节奏的基本型态。

在这里指挥者应告知团员其乐谱结构及节奏型态,还有如何计算拍子,以便团员容易理解并很快可跟上练习,因为 5/4 拍子在早期的中国乐曲鲜少运用,因此在这里转换必须要建立起新的节奏风格!这里的乐段以 4 小节为一个乐句,从 56 小节开始,两小节两小节的由节奏组组合而成的的 5/4 拍节奏,使得乐曲听来色彩及人物性格鲜明,而色彩的堆叠,作曲家运用巧妙的声音舖陈,由弱(p)转强(f),由单一乐器(Cabasa)而至整个管乐团的雄壮气势,似乎形容著 Sibylla 颠沛流离的辛苦过程。

在这里,铜管吹奏时要特别注意到点舌技巧运用的部分,表示Martato,强调重音的一种特殊形式, Marcato 声音的特征在于由衰减的声音,彷彿后跟有节奏的推力,因此是非常不同的吹奏方式,演奏者在此要感受不同力度的感觉,吹奏出来才会有明显区分,节奏风格才会凸显出来。 在 64 小节由铜管与木管同时接出相同的节奏型态及旋律。

这段音乐,紧凑且紧张的节奏型态,由长笛两部、单簧管与铃鼓营造出 8 小节为一乐句的重要旋律,以圆滑奏演奏,长笛第二部有许多挂留音,是与单簧管以及铃鼓同时进行的固定节奏,应演奏整齐,长笛第一部则是主要旋律线,需注意圆滑线的位置,以 mf 音量吹奏,并且明显突出,但其他声部的乐器,如单簧管 1、2、3 部及铃鼓,音量必须小声,衬托长笛的音色。

此旋律重复两次,第二次是加入中音萨克斯演奏主旋律,此时主旋律线条由长笛第一部及中音萨克斯领衔主演,次中音萨克斯、上低音萨克斯再加入厚重的和声至 83 小节;这里的乐句要特别注意是以圆滑奏的方式吹奏,但是吹奏时要保持明亮的声音,然而长笛与中音萨克斯风主要旋律声部需大声一些,其余的伴奏声部需退一点音量,让其主旋律突显。

在 83 小节的第四拍,定音鼓敲出四个十六分音符,在 1 拍的范围内,音量的变化要从 mf 渐强至 84 小节第一拍的 f,以衔接此乐段中的固定节奏。在这里的打击十分重要,由其是小鼓,除了要打出重音之外,其节奏是与其他乐器相比来说,是更复杂一些的,每个拍点必须非常清楚、明亮、扎实。

由 5/4 拍巧妙接入 88 小节的 4/4 拍节奏后,由定音鼓担任 Solo 的角色,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衔接,代表拍号的变换以及速度时质更紧凑,但是还是维持切分节奏,此时定音鼓需用 ff 的力度 Solo,其中的高音刚好安排在重音上,且 4/4拍的拍子中,平均的八分音符,加上重音的切分节奏,为 3+3+2 的节奏组合,更增添其拍子与拍子的巧妙连结。

从 92 小节开始,低音的铜管及木管还是维持固定切分音节奏,但是木管及铜管的主旋律出现了一个节奏模仿进行的曲式,称为「模进」,以两小节为一单位,相互竞奏。 一开始 92 小节,低音声部的乐器次中音萨克、长号 1、2、3 部吹奏出平行五度和声,93 小节第一拍,高音声部的单簧管 1、2、3 部及小号 1、2、3 部随后接出同样的平行五度和声旋律 ,其第三、四拍为上一乐句的反向进行,以两小节为单位,重复了两次,为 a 小调自然小音阶;第三次的模进,第 96 小节低音声部的乐器,次中音萨克、长号 1、2、3 部吹奏出平行五度和声,音高变换成,第 97 小节,第一拍,高音声部的单簧管 1、2、3 部及小号 1、2、3 部随后接出同样的平行五度和声旋律,转调至 c 小调,同样的模式重复了四次,在前两次的模进,所有的声部以 mf 的的力度演奏,到了 96 小节第三次的音量,因为 cresc.的出现,必需渐强,这样的表现手法,让乐曲感觉紧凑。

96 小节的打击部分,重要的是小鼓的节奏音型,在这一乐段中,小鼓节奏单位最小为十六分音符,因此要非常注意其节奏平均,要避免越打越快,其他乐器的音符实质较长,亦较好发挥,练习时必须提醒单簧管、次中音萨克斯、小号、长号,以听到小鼓的节奏为主,演奏时以 mf 的音量吹奏,cresc.术与出现时为小鼓加入的时刻,随著小鼓的加入顺著渐强至 100 小节 f。

长笛、双簧管声部在 96 小节以平均的 8 分音符吹奏,在这里长笛、双簧管的音色必须以点舌方式清楚并稳定的呈现,以同音稳定持续吹奏 4 小节,此时的切分音节奏为 3+3+2 的节奏组成,在 99 小节的第 4 拍以平均的 16分音符呈现,强调第四拍的重音,是此乐段的重点,也是作曲家创作此首乐曲的巧思,打破规律 4/4 拍强、弱、次强、弱的拍点侷限。

在第 105 小节,短笛、长笛一二部、双簧管、单簧管一二三部出现与先前截然不同的 C 调上行半音阶,在第 2 拍开始以圆滑的方式吹奏,而低音声部的乐器则是全音符,第一拍做出 fp 突强瞬间弱下,配合渐强记号再做渐强,到了 106 小节的第一拍转为 5/4 拍子,为 f 的力度。在这里的拍子正要转回第二乐段开始的 5/4 拍子,所有的演奏者必须注意节奏型态的变化,及可自然而然的接回 5/4 拍节奏组合。

106小节的旋律则是回到68小节的旋律与节奏,共八小节,但旋律编制扩大,所有吹管乐器演奏旋律、节奏、和声,此时短笛、长笛、双簧管、单簧管、中音萨克斯风、圆号为主要旋律,吹奏时需以 f 的音量突显其旋律线条,其余伴奏的和声,如:低音单簧管、低音管、长号 1、2、3 部、上大号、大号、低音大提琴,其音量可以退后ㄧ些,在此的节奏所有的吹管乐器是相同的,因此节奏必须整齐划一。

打击的部分除了大鼓、小鼓之外,还加了 Deep Floor Tom,这是一种落地鼓。其节奏与小鼓相同,以两个小节的节奏组为单位,用 f 的力度演奏。此时大鼓必须大声一点,凸显其重音,让乐曲更加重重低音,使音乐听起来更为震撼。在 113 小节出现 Molto Rallentando 此时必须要注意这里的低音木管及铜管持续前四小节的节奏音型,但是必须渐慢很多下来,加上谱上多了 dim.术语的出现,音量需要逐渐减轻、渐弱。

此四小节的变化,需要明显的呈现渐慢及渐弱的情绪,在低音铜管及木管部分,吹奏必须注重每一个切分的重点,圆滑奏的旋律,将音符实质延长的效果会增强,力度的轻重拿捏,配合著 dim.的出现,须减弱其音量,在高音铜管及高音木管的部分则是以长音维持两小句的延续,以两小节为单位,随之音量减少,参与演奏的乐器逐渐减少。

117 小节开始为过门乐段,前四小节渐慢渐弱之后拍子变换到 Molto MenoMosso 缓慢的,其曲式重返先前第一乐段中的中世纪曲风,其作曲手法模仿第一乐段,117 小节 2/4 拍的两拍长音稳定拍速后,由圆号 Solo,吹出问句。在乐段的第114小节~第132小节,作曲家运用了变换拍子,以及速度转换, 巧妙的征服了听众的情绪,从第 117 小节开始,由圆号吹独奏出咏叹调,速度是自由的,并且将乐曲速度缓慢了下来,此时低音铜管以持续的长音衬底,以 p的音量吹奏持续的长音,在 20 小节 3/4 拍的大号与低音大提琴必须注意,是在第二拍出现,因此要注意圆号独奏的速度衔接,进而接到 121 小节 4/4 拍的第一拍,独奏的圆号从第二拍接下一乐句,122 小节长号、大号、低音大提琴的长音需由 p 的音量渐弱至 pp 的音量,乐谱上 Rit.的出现,还需要减慢速度到 ,此时圆号的速度因为 dim.的出现,音量需要减低到 mp 演奏,但是音量的比例还是要强一些,伴奏衬底使圆号独奏吹出其完美旋律,在这里表现出音量及速度上的渐层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在 124 小节开始,一分钟演奏 69 拍的速度演奏,在速度方面是慢板的节奏,由单簧管、次中音萨克斯、上低音萨克斯,以第一拍为空拍吹出应句,在此的音量须以 p 的音量吹奏之,在此一部只要一位演奏者演奏即可,124 小节、125小节及 127 小节、128 小节音量则是要注意 p p 的音量变化,而低音单簧管则是 Solo 吹出答句,其中间的旋律变换到 9/8 拍子,听起来较为自由,第二句低音单簧管的答句则是以 11/8 拍子的形式呈现,是前一句乐句的延伸,而后又回到 4/4 拍的拍号,此乐段以 c 小调和弦做为结束。

第四节. 第三乐段
第三乐段从第 133 小节开始,速度为 Andante ,其调性为降 A 大调开始,与前一乐段的色彩,做了明显的变换,此段旋律出现,彷彿是妹妹 Helena光明温顺的人物性格,再次出现在乐曲当中(再现乐段),其旋律由长笛带领开始吹奏出。

在这里要注意,133 小节到 144 小节为一个八小节的乐节,145 小节到 152小节为一个八小节的乐节,加起来为十六小节的乐句,133 小节到 136 小节、145小节至 148 小节是两个小节为一单位做渐强渐弱。中音萨克斯风、次中音萨克斯风,以圆滑的八分音符呈现出流动的伴奏音型,支撑长笛两个小节为一单位做渐强渐弱;这里中音萨克斯、次中音萨克斯的音量尽量小声,必须让长笛的声音明显的演奏出。

从 141 小节之后在低音单簧管与低音管声部加入另一种伴奏音型,八分休止符、三个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的组合,这里是伴奏音型,因此要小声并圆滑吹奏。这样的节奏以及和声的出现,丰富此乐段的色彩,在 141 小节的主旋律加入双簧管,此时双簧管及长笛的音量需要强一些,但在伴奏部分的乐器增多,包括低音铜管与单簧管的加入,和声丰富,但音量必须注意,一个声部仅能一把乐器演奏。

在 148 小节上,Poco Accel.的出现,需在一小节之内加快速度,此时中音萨克斯风及次中音萨克斯风以琶音的形式将音量渐强至 mf ,149 小节需以 Piu mosso 演奏,此旋律线条更为紧凑,而此乐段的主旋律由中音萨克斯风第二部、次中音萨克斯、圆号第二部吹奏,其音量需大声、明显。

在 157 小节的主题再现,速度必须 a Tempo,回到 133 小节的 Andante速度,此时调性转为降 C 大调的旋律线条,短笛、长笛、双簧管、单簧管、低音单簧管、低音管、次中音萨克斯、中音萨克斯要以 f 的音量演奏,但在单簧管二三部、低音管、次中音萨克斯风、中音萨克斯伴奏部分要小心其伴奏线。条需吹奏流畅、厚实,以支撑高音旋律组的 f 音量。

短笛、长笛第一部与第二部、双簧管、单簧管,在演奏时,要将此段想以一大乐句吹奏,162 小节出现 Rit 及 dim. 必须让所有团员注意指挥的速度,速度渐慢而音量减弱,此时短笛、长笛、双簧管的音量需注意,一个声部只需一人吹奏,以 mp 的音量演奏弱下至 p 的音量,短笛、长笛、双簧管、单簧管、低音单簧管、低音管、次中音萨克斯风、中音萨克斯需注意 164、165 小节的长音只需一声部一人吹奏,并延长维持 p 的音量,165 小节的音量需控制在小声稳定。

第五节. 第四乐段
在第四乐段中,全曲转换为另一个阶段的高潮点,在 166 小节,作曲家先使用轮鼓渐强的方式,由 ppp 最弱的音量延长拍子,由最弱到最强,进入 167 小节的第一拍时,将乐曲带入紧张且紧凑的节奏组旋律,并以快板的节奏,一分钟以176 拍演奏。4/4 拍子的快板节奏,169 小节开始的低音单簧管、低音管、上大号、大号、低音大提琴、大鼓,是以切分节奏为基底贯穿。进入 171 小节时主旋律的部分则是以三度模仿进行,低音乐器与高音乐器的相互竞奏,产生三度模仿进行的乐句,两小节为一个单位,四次模进。

此节奏型态一直持续到 183 小节, 184 小节以 fp 做了一个突强之后马上弱下至 p 做一个渐强,185 小节力度为 f,以规律的节奏组重覆四次,这是过门乐段的开头,以 3/4 拍子和 2/4 拍子的结合,加上重音记号,是 3+3+3+3+2+2 为一组,做出切分音型的节奏。

185 小节出现了类似末日经20的旋律,随着故事剧情,此段的故事也叙述了姐姐被审判,认定为女巫,因此在 185 小节到 196 小节的旋律为 D~C~D~bB~C~A的走向。在 197 小节转回 4/4 拍子,在乐谱中出现 pick a note,音符以 呈现,此时乐团中的短笛、长笛、双簧管、单簧管、中音萨克斯、次中音萨克斯、小号、圆号,都必须自己自由的选一个音吹奏,音量由 p 渐强至 ff,在这里指挥者亦可平均分配半音阶中的十二个音,使其音响效果达到不和谐的状态,音量由弱至最强,直到 198 小节的第四拍出现 // 记号,指挥必须将其旋律线条终止,突然收拍,营造出突然间静止的氛围。

随后在 199 小节乐谱上出现 G.P.的字样,这是所有乐器必须静止一小节的作曲手法,通常都是以一小节的记谱为单位,在上方音又多加了 ,音此必须等到指挥者给予下一小节的预被拍才开始下一乐段。在乐谱中的第 200 小节出现 lunga,其意义是要在此小节表现延长多一点的效果,在这里的速度指挥者要掌握其节奏步调,因为低音单簧管、低音管、次中音萨克斯、上低音萨克斯、长号、大号、低音大提琴演奏的是长音,并且在其音量上要做到的变化,因此节奏方面是自由的,直到 201小节的第一拍,指挥者必须给予明确的预备拍点,使其节奏回到69的速度,与 124 小节到 132 小节的过门乐段相同的拍速,其作曲手法及乐段再现,亦与124 小节到 132 小节完全相同,其调性改变以 d 小调呈现。

第六节. 第五乐段
在此乐段的音乐,莱尼基在总谱前的乐曲注释说明,210 小节到 241 小节的故事叙述 Sibylla 带着 Helena 往南方逃走的情景,描述 Helena 为了解救姊姊而前往镇上,带着姊姊一起逃跑,逃亡时的情景,高潮迭起,令人胆战心惊,在交换身分的同时,Helena 因为忍受不了酷刑,所以喝下了预先准备的毒药,在牧师以及地方官员的协助之下,用金钱买通狱卒,终于逃离受困的监牢。

此乐段再现用意在于姐妹终于聚在一起,其和声织度比先前出现的相同乐段丰富,由短笛、长笛、双簧管、单簧管、上低音萨克斯、小号、长号、上大号、大号、低音提琴、铁琴(glockenspiel)演奏出旋律,其音量以外放的 f 吹奏;低音单簧管、低音管、小号第二部、小号第三部、中音萨克斯第一部、中音萨克斯风第二部、圆号第一部、圆号第二部、长号二、三部,吹奏出丰富扎实的和声,在 210 小节到 213 小节这里的圆号一、二部与其他乐器的和声旋律不同,其音量必须强而突显,短笛及长笛必须将其音量减半,才不会被高音声部的旋律线掩盖其优美合声。

作曲家运用再现的手法将乐曲第一乐段重新放在第五乐段中,其和声与第一乐段相同,但乐器声部所有的铜管及木管全部加入,以 F 大调呈现。227 小节开始,为全曲的尾声部分乐段,特色则是纵向的四分音符为主的和声,在每个音符符头的上方,加入 的记号, 其速度则是 Tempo primo,在这里需回到第一乐段的速度 ,作曲家以厚实的和声,将所有的木管、铜管作结合,音量则是以 ff 演奏,音色则必须全部外放,每个音符的音量必须重且长的演奏。

在打击乐器方面,227 小节的第一拍,加入钹及大鼓,在这里的钹必须竭尽全力以 ff 的力度让重音传出来,此段为最高潮的部分,打击部分需大声一些,其他旋律线条则是以 ff 的力度表现,需吹奏整齐,由其要小心第四拍及第一拍的衔接,虽是四分音符,但是指挥给的第一拍前的预备拍需清楚,器乐才能整齐划一的演奏旋律。

这个故事是以悲剧收场,圣者竟死在女巫怀里,妹妹牺牲了自己生命换取姐姐的自由,其乐段调性转回原本的d 小调,231 小节回到全曲最开头的速度以 sffz 的力度及 d 与 a 这两音的空心五度制造出中世纪氛围,在音量上,以渐弱的手法将音量在二个小节弱下,之后在 233 小节长音维持 pp 的音量,235 小节上大号 Solo 出现时要大声一些, 237 小节再行渐弱至 pp 的音量,似乎代表姐姐 Sibylla,最后很悲伤的从小镇落寞的离开,结束全曲。

 

网友评论

游客不能发表评论.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