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地球上有许多动、植物面临生存危机,其中像是狮子、猫熊、北极熊等都已受到保护或人工保育,但连乐友们都未必知道,现在巴松演奏者竟然也成了乐团中的“濒危物种”,亟需“保护”。在交响作品中,巴松沉郁的音质必不可少,莫扎特也为巴松创作了许多动人作品,但一般人还是比较容易注意到高音和主音部分。
在荷兰,常与伦敦交响乐团合作的巴松演奏家范桑贝(Bram van Sambeek)于2016年6月在阿姆斯特丹号召发起了“拯救巴松管”(Save the Bassoon)的行动,希望能提升人们对巴松管的认识,唤起大众正视巴松在木管乐部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并鼓励年轻音乐人加入演奏巴松的行列。项目得到荷兰艺术节支持,并有2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巴松管演奏者前往阿姆斯特丹音乐厅演出。
“拯救巴松管”仿效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的模式,强调巴松演奏者短缺之余,也为其它生存“受到威胁”的乐部,像是双簧管、大号、中提琴、低音提琴等接下来的陆续发声铺平了道路。
Bram van Sambeek表示,该行动名称有意语出惊人,正是要促使人们思考为何巴松管演奏者会与猫熊一样“濒危”,危机确实存在,而且终将在未来成为乐团的危机。他补充道:“现在的情况是,街上大概只有1%的人认得低音管这种乐器,我非得有所淮备,人们将要完全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了”!
“拯救巴松管”最初是在阿姆斯特丹一年一度艺术活动荷兰节上登场,该节艺术总监Ruth Mackenzie为此委创了七部给巴松的短曲,Van Sambeek接着也会于8月8日在柏林的音乐会上与同样处境的低音提琴家登台,他说:“我们对这个未必会在常规音乐厅内进行的活动有宏大的计划,我希望能尽快确定串连其他国家同行与乐团的方式,最重要的是必须在“拯救巴松管”旗下展开更多国际性的活动”。
谈起与巴松结缘的往事,Sambeek将一切完全归功于母亲:“我有一位聪明的妈妈,她知道我想吹看起来性感的萨克斯风,那时候我在收集的是闪闪发光的乐器。所以她带着自己的儿子到当地的音乐学校,在门后要孩子只凭声音来选择乐器……很明显地,巴松的声音是最突出的,我甚至根本认不出萨克斯风的声音,只觉得那种声音真可怕”。他将巴松定义为一种谦虚的乐器,在乐团中人们总是听不清它的声音,但又不可或缺。这样的乐器也会吸引与它相似的、谦虚的人,Sambeek打趣的说:“虽然我应该是例外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