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BRASS管乐网

这就是爵士乐:大师的教诲(原作者:Wynton Marsalis)

发表于 2017-10-18 18:29:51, 来源: CNBrass.com
关键词:  爵士乐


这就是爵士乐:大师的教诲(原作者:Wynton Marsalis)

我最喜欢黑人灵歌的一点,就是歌曲常把摩西、耶稣、犹太先知以西结、亚伯拉罕都放在同一个时间,说着「我是这样向他们倾诉的」,彷彿这些人物此刻都在眼前。

我个人认为历史和此刻是并存的。在爵士乐的教育、表演、及评论中,这项观点由于某些因素并不被接受,取而代之的是过度简化的音乐「演进」史,而且爵士乐写作者总爱一再重述这故事:爵士乐于20世纪初期,在纽奥良的匮乏环境下出生,1920年代在纽约和芝加哥嘶喊着青春,大乐队在1930年代尽情摇摆,咆哮乐掘起于1940年代,在那之后,各种派别及其反对者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各流派纷纷将这音乐推得更加远离蓝调的根源。

最好的乐手都清楚知道,爵士乐的重点不在派别。就像我父亲说的:「只有一种派别,那就是实力。」爵士乐看重的是有实力的人。

我学到的重要爵士乐观念大多来自口耳相传的故事。各种生动的故事随着音乐在这圈子里流传,带来一种社群感,将大家联系在一起。爵士乐关注每个人以及他们的事迹,提起任何一个乐手的名字,就会让人想起那个人的个性是如何体现在他/她的音乐中。

有时你会看到老一辈的乐手坐在一起,细数一连串你听都没听过的名字,聊起他们的出身,推崇他们演奏某首曲子的手法:「对啊!小巴比‧摩尔演奏起来简直像轻型机车,散发满满活力。去问迪吉‧葛拉斯彼,他也会这样告诉你。当其他乐手看到巴比带着乐器进场,都会羞愧得把自己的乐器藏起来。」

有时候,你也能从这些大师身上学到待人处世之道。在1980年代末,我们的乐团和珀尔‧贝利(Pearl Bailey)一起演出,她为我准备了礼物,让我知道她很珍惜跟每个音乐家同台演出的缘份,而过去的音乐家也是这样对待彼此。虽然我并没有从此在每次音乐节中准备礼物,但即使过了这么多年,我仍觉得自己应该这么做。

▲图说:首席乐手的正式教育:与伟大的约翰‧路易斯(John Lewis)一同公开演出。由于舞台上演出的压力,一场演奏会便足以抵过在练习室苦练两个月。(图片来源:《这就是爵士乐:温顿・马沙利斯的音乐与人生自述》)

东尼‧威廉斯加入迈尔士‧戴维斯乐团时只有17、18岁。他能够哼出一整张专辑,包括所有人的独奏段落。他是非常专注的人,不多话,注重隐私。但他对音乐和音乐家都有独到的观察。他告诉我,你若用脚打拍子,所有你演奏的东西都会变成複合节奏,这就像是一面轻拍自己的头、一面摸着肚子,那需要额外的协调性,因此节奏感最好的乐手不用脚打拍子。

大师鼓手艾尔文‧琼斯(Elvin Jones)是世界上最热情的人。有时我会在晚上11、12点拜访他,他的太太惠子,总是会准备丰盛的龙虾和寿司,热好清酒。我们一起巡演了几次。我把他当成父亲来敬爱。有一次我们非常卖力地演出,以致于我的嘴唇都裂开出血了。当时我不敢告诉他,我觉得他打得太大声了。但最后我鼓起勇气和他坦白。他盯着我瞧了一会儿,说:「你只要说出来就没事了。地球上的任何人都需要别人提醒。」

▲马萨利斯家族是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的一个音乐世家。家族的兴起要从艾里斯·马萨利斯说起,艾里斯·马萨利斯可谓是爵士乐的先驱,他和他的儿子们更是在世界的舞台上登台亮相并且赢得了格莱美等大型音乐奖项。家族成员擅长的乐器包括钢琴、萨克斯、单簧管、小号、短号、长号和鼓,可以说是人才辈出。因此人们也将这个家庭称为爵士乐"第一家庭"。

团练爵士乐曲需要一些圆滑的手腕。你得让乐手发自内心地渴望演奏,你得在激励和批评之间找到平衡,毕竟音乐大多仰仗他们的表现,尤其是鼓手。和鼓手发生纠纷可是大事。班尼‧卡特身兼多重角色,既是作曲家、乐团领队,也是完美的音乐家。他还是这圈子里最优雅、圆融的人,非常有品味,对音乐有着明确而严格的要求。我有次看到他的乐团鼓手并未照着他的要求演奏,两人起了冲突,口头上你来我往了好几轮。在争执开始失焦之前,班尼为彼此留下台阶,说道:「那就用你的好品味吧,你的好品味。」

编曲家暨萨克斯风手法兰克‧魏斯(Frank Wess)曾是贝西伯爵大乐队的重要团员,他也有自己的一套应对进退之道。他会这样问:「你他妈的音量干嘛那么高?」接着就等整个乐团把音量降下来。团员也没让他失望过。

有些乐手会用幽默包装辱骂。1987年夏天,塞隆尼斯‧孟克团裡的伟大萨克斯风手查理‧鲁斯(Charlie Rouse)和我的四重奏一起巡迴表演。他的吹奏风格是我听过最摇摆、最精妙的。他喜欢听我们演奏一种我们自己称作「烧毁」(burnout)的东西,也就是让演奏不断加快,各种高速鼓点和钢琴和弦交替出现,贝斯手则尽力保持节奏清晰。有天晚上,我们在圣路易市的俱乐部玩起烧毁,在我以又快又高、完全不摇摆的232分音符完成无间断也无旋律可言的长段独奏之后,查理‧鲁斯看着汗流浃背的我说:「嗯...希望他们觉得过瘾了。」

现在回想起来,即使我从小就被乐手和唱片包围,我的品味却也和相同世代的孩子没什麽差别。直到后来我才逐渐了解,伟大的音乐家之所以伟大,是源于他们过人的见解,以及他们阐述这些见解的高明手法。如今,我几乎已亲眼见过所有还在世的大师,甚至有幸与其中的大多数人同台演出。至于其他没机会亲炙的大师,我则透过他们的唱片了解他们。


《这就是爵士乐》购买链接http://shop.cnbrass.com/goods.php?id=1447

我们如此不同,相同的是,都想被理解--《这就是爵士乐》,作者:鳥子

说到爵士乐,你会想到什么?是比莉哈乐黛沧桑动人的嗓音?是知名乐迷村上春树的《爵士群像》?还是青春热血的日本电影《Swing Girls》里的名言:「世界上分为两种人,懂得摇摆的人跟不懂摇摆的人」。我们知道什么是古典乐,对于流行音乐、摇滚、嘻哈也能描述出个声音印象,但一提到爵士乐却突然支支吾吾了。没关系,就让温顿‧马沙利斯来说,他虽然是当代地位最崇高的爵士音乐人,但在这里,他更像一个可亲可近的邻家阿伯,用平易近人的爵士语言为我们解释生活。

他用家庭角色为我们拆解乐音构成,「爵士乐的重心在节奏组,也就是钢琴、贝斯、鼓,有时也包括吉他。节奏组是藉由支撑独奏者来得到自由。他们像是家庭裡的父母,努力工作,让孩子过好日子。若节奏组出了问题,整个乐团都会受影响」。

他说蓝调属于所有人,是可以让陌生人在合奏中互相理解而存在的音乐,像在介绍新朋友般的诚恳引荐,「当你不知道该如何演奏时,去找蓝调,蓝调随时等着你」。他会正经八百的说明乐理,「蓝调的基本曲式是用十二个小节不断重複循环。曲式裡有三种和声,像是三段式的戏剧,包含三段人声呼喊,三段乐器的回应」。他也条理分明的剖析丰富层次,「某些蓝调即使歌词凄楚,音乐却总是表现出强烈的律动让人想随之起舞,而跳舞永远能够带来喜悦」。

最为迷人的是,他带入自己的生命经验分享,「我的儿子刚出生时,又哭又喘,护士为了畅通他的呼吸道,将管子插进他的鼻孔。为了抽血,在他脚上扎了一针,又在其他地方东戳西戳。好了!欢迎光临人世!最后让孩子回到妈妈怀中,让妈妈紧紧抱着他。痛与爱,这就是蓝调」。他理性感性兼备,将教条式的乐理转译为细緻动人且能与他同理共感的语言。

说到这,好像还是一头雾水,所以,爵士乐到底是?
爵士乐要你相信自己拥有创造力。作者的第一位爵士乐老师百克先生,他要学生强调自己独有的特色,用个性演奏音符,就算来个呜哇哇哇哇噗把声音滑高、拉破也无妨,不管做什么,都要带着个性,以做自己为荣!受到鼓舞的学生们无不放感情全力投入,说真的现场听起来糟透了,但百克先生兴奋宣布:「各位,这,就是爵士乐!」爵士乐教导我们同理,教我们跟别人共同创造,同时也鼓励我们找寻自己的风格。

然,勇于表达自己只是踏入这个圈子的基本配备,爵士乐最重要的精神是──懂得聆听。
爵士乐多是即兴演奏,在现场环境及时间压力下要能巧妙融入,必须懂得聆听,然后回应自己的想法给对方。借由音乐传递的内容,只有纯粹的真实,跨越语言、国界、种族,共同完成演出。爵士乐提醒我们,跟别人合作并不容易,有时你跟从,有时你主导,个人表现跟自我牺牲间拉锯的张力,就是摇摆的核心,要想完美演奏,就必须抱持正面且开放的心态相信别人。人生也是这样,世上没有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弱点,相同的是我们都想被理解,当我们想被听见,我们也得用心倾听别人。

除了聆听,爵士也注重同理心。爵士乐是由受解放的奴隶所创造的,但爵士乐并非种族音乐,各式各样的人都演奏、聆听这种音乐,可在讨论其历史时,我们无法避开当时种族隔离下的社会状态。舞台上的地位取决于音乐造诣,而非肤色,乐手由于与艺术连结,思考变得更深刻,也因更能深切感受种族歧视之痛,他们不会说:「这一切真是狗屎,我们要反过来让他尝尝这一切。」而是认为:「这一切真是狗屎,不要再让任何人尝到这一切。」

艺术设计类一直以来聚焦的是,具备专门知识学问又能连结及回应生活所需的选题。在讨论2016年度选书的这个当下,我们的社会正因婚姻平权议题闹得沸沸扬扬,支持反对两造透过各种平台展开一场又一场的激辩。今年决选的《这就是爵士乐》告诉我们,爵士乐的核心是摇摆,摇摆的过程是持续调和不断变动的事物,这就是自由社会的当代生活。而最重要的是,这必须是种选择。

《这就是爵士乐:温顿·马沙利斯的音乐与人生自述》中华管乐网商城购买链接

 

网友评论

游客不能发表评论.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