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BRASS管乐网

村上春树的《爵士群像》连载一

发表于 2013-10-06 00:22:18, 来源: CNBrass.com
关键词:  村上春树爵士群像


作者:村上春树/和田诚,翻译:賴明珠,出版社:时报文化

前 言(和田诚)

  上中学时,我非常喜欢电影。那时侯我看了一部《Hit Parade》,描写窝在象牙塔里研究古典音乐的顽固不灵的教授丹尼凯,有一天知道了爵士乐的存在,于是开始到街上去到处忘情尽兴地听爵士乐。
  拍成喜剧的这部电影,其实同时也是爵士乐的入门篇。Benny Goodman、Tommy Dorsey、Louis Armstrong、Lionel Hampton等著名音乐家一一登场演出,让观众能够听到大师们的演奏。
  就这样,电影和爵士乐几乎同时来到我的身边。我首先亲近电影介绍得很多的swing,然后再渐渐追溯补听以前的古老爵士。高中时开始对爵士乐的历史感兴趣。另一方面,Bebop也诞生了。于是我很自然的又开始听到新的爵士乐。
  上大学时,Thelonious Monk和Miles Davis都已经是大师了,Satchmo(即Louis Armstrong)和Duke Elington正活跃。George Lewis和Kid Ory也还很起劲。我听了很多各种时代各种类型的爵士乐。
  就这样长大成人。我虽然喜欢音乐,却并不以这为工作。我选择了画插画。偶尔开展览会。个展和日常的工作不同,可以自由选择主题。这时候,我往往拿喜欢的电影或音乐当题材。
  九二年我开个展的主题是“JAZZ”。我随意选了廿位爵士乐家来画。那时侯的画偶然被村上春树兄看见了,于是他为我写了随笔。九七年我开了一个主题叫“SWING”的展览。后来将其中其中爵士乐系的人物,和补充的新画加起来共二十六人编成了这一本书。
  村上兄对爵士乐的感觉,比我更热烈更深入。展览会的画都已经分别有了主人,四散各方了。托村上兄文章的福,我所画的爵士人,才得以再度齐聚一堂。我真的觉得很开心。

《爵士群像》之【Chet Baker】

  Chet Baker(查特·贝克)的音乐里,有一种决不含糊的青春气息。虽然在爵士乐坛留名的音乐家人数众多,但能够将所谓[青春]这气味,让人们如此鲜烈地感受到的,除了他之外,还有谁?
  Baker所创作出来的音乐里,含有只有他的音色和乐句(Phrase)才能够传达的胸中疼痛和心象风景。他能够把那极自然地当作空气般吸进去,当作呼气般吐出来。那里头几乎没有人为技巧的做作。也许可以说------不必做作,他自己本身就是[某种特别的东西]也不一定。
  但他能够维持[特别的东西]的期间,却决不算长。那光辉就像盛夏美丽的黄昏晚霞一样,不知不觉之间便被暗夜吞噬了。而滥用麻药所带来难以避免的低落,就如已经到期的贷款一般逼追而来。
  Baker很像詹姆斯狄恩,不但脸长得像,连那存在的超凡资质和毁灭性也很像。他们贪食时代的片鳞,将得到的营养朝向世界慷慨地,几乎毫不保留地尽情散播挥洒净尽。但他和狄恩不同,他在那个时代活了下来。也许这么说太过分,但那也是Chet Baker的悲剧。
  七O年代Chet Baker的复出和再度获得评价,我个人固然感到高兴。不过我还是觉得Baker散发出那个时代做正面冲突的爆炸性尖锐火花,尤其是五O年代中期,在西海岸强烈而充满活力的演奏,依然永远留在我脑子里。
  Chet Baker初期著名的演奏,可以从Gerry Mulligan的创始四重奏中听到,但他自己的四重奏演奏也很精彩。这PACIFIC唱片的十英寸盘,以转盘式录音来说是最早期的东西,那硬邦邦的,甚至可以说不灵巧程度的清新音色和旋律的切句法中,有某种打动人心的地方。钢琴手Russ Freeman那干脆而强劲的独特弹指触感,为Baker的管乐声织出[纯真]鲜活的背景。
  在单管四重奏(one horn quartetto)中,他的演奏表面听来似乎干爽明朗,但里侧却含有沉潜的孤独感般的况味。无装饰颤音的管乐声笔直地刺进空气中,并且非常不可思议地淡然干脆地消失而去。在歌还没有来得及完全成为歌之前,便已被包围我们的墙壁所吸走了。
  并不是技巧上多洗练。也不是艺术造诣多精纯。他的演奏惊人的开放。[这样的演奏法,总会在什么地方跌跤,或不小心骨折吧?]甚至会给我们这样不安的感觉。那声音无比的清洁、感伤。里面也许没有深度。但没有深度反而触动我们的心,那很像我们在什么地方经验过的什么,非常像。

  CHET BAKER QUARTET(Pacific Jazz PJLP-3)
  本书所刊登的唱片及其编号全部根据作者(村上)所拥有的LP。

  Chet Baker (1929~1988)
  生于奥克拉荷马州。’52年参加萨克斯风演奏者Gerry Mulligan的无钢琴四重奏。第二年独立,组成自己的乐团。以冷酷而抒情的小喇叭、中性的唱腔,成为西海岸爵士乐坛的明星。因毒品之害经过长期低落,于’73年复出。’88年参加记录片《Let’s get Lost》的演出,未及等到放映便已客死荷兰。

《爵士群像》之【Benny Goodman】

  从现在的观点来看,“King of Swing”Benny Goodman(本尼·古德曼)其实是很保守的,而且还带有擅长做生意的音乐家形象,但是过去白人、黑人音乐家不在同一个乐团并肩同台演出的音乐界默契,其实也就是由他断然打破的。他找钟琴手Lionel Hampton、钢琴手Teddy Wilson、吉他手Charlie Christian加入。周围的人对这很有意见,他也不在乎。不管怎么说,Goodman就是这么忠于音乐的人。只要乐器出来的声音棒,而且能愉快的摇摆的话,恐怕半人鱼他都会录用的吧。
  对Goodman来说,与其看肤色,不如募集每个时代最优秀的音乐家,迎接新的气息,让自己的乐团成为经常站在第一线上的刺激性存在,才是他最重视的优先事项。虽然,在多年以后身边拥有像Zoot Sims和Phil Woods等纯粹的现代主义者时,竟然连他都无法收拾,而引起一大骚动。贝斯手Bill Crow以这天翻地覆的纷乱始末为经纬所写的中叙述得很详细。虽然这么说,但只要一听这折衷式的热闹乐团所留下的唱片,还是能听到相当魅力十足的演奏,因此Goodman的意图也绝对没有错。
  只是话虽如此,一提到Benny Goodman,从1930年代后半到40年代所录的许多演奏名盘唱片,还是深深印在我们脑子里。在这黄金时代Goodman所录的唱片要说任何一首都棒,也真是这样。不过年轻天才Eddie Sauter(当时才二十五岁左右)为Goodman所写的编曲演奏出来,有一种其他曲子所没有的独特崭新感。和过去“King of Swing”的路线又有一点不同的味道,令人感觉到一种年轻的魅力。Goodman甜美而摇摆式的资质,和Eddie Sauter几分硬质而带有知性的味道,巧妙融合,产生质感很高而富有娱乐性的音乐。
  一代大师Goodman或许也受到Eddie Sauter旺盛企图心的编曲刺激吧,例如在里的单簧管独奏,表现相当尖锐而现代色彩浓厚,其中含有[这可不能说是只有轻松甜美的娱乐爵士乐噢]的气魄。Goodman当时也还相当年轻,而且自有他的饥渴。当然热情洋溢著名的[卡内基厅]的现场演奏盘固然很棒,不过也有听腻的地方。这时候不妨听听这张[Benny Goodman Presents Eddie Sauter Arrangements].
  Benny Goodman所演奏的Eddie Sauter Arrangements,很遗憾(或者应该说是当然的吧)并没有受到普遍的欢迎,不过后来Eddie Sauter和Stan Getz合作的[Focus]可以说成为造型美极致的杰出作品公开于世。

  BENNY GOODMAN PRESENTS EDDIE SAUTER ARRANGEMENTS(Columbia CL-523)

  Benny Goodman(1909~1986)
  生于芝加歌的犹太家庭。从十岁左右就开始摸单簧管(clarionet),曾经跟无数音乐家一起演出而磨练出技巧。30年代率领自己的大乐团或四、五人的小乐队,以摇摆时代的中心人物活跃当时。’38年被誉为“King of Swing”在古典音乐殿堂[卡内基厅]成功地举行了首次爵士乐演奏会。并以只要是杰出音乐家,不分白人、黑人他都欣然采用而为众所周知。

《爵士群像》之【Charlie Parker】

  Charlie Parker(查理·帕克)-[BIRD AND DIZ]LP的演奏成员,很不可思议的是由不同乐团来的乐手组成的。Dizzy Gillespie和贝斯手Curley Russel的阵容自然坚强。然而制作人Norman Granz又带来鼓手Buddy Rich,Bird则带了当时没工作的Thelonious Monk来,并即席拼凑成一场没有统一性的五重奏。
  Rich在当时名气最大,他毫不保留地痛快敲出空前的技巧,酬劳也高得令人眼珠都要跳出来的惊人。另一方面Monk的前卫风格则尚未被一般人所理解,既没有名气也没有固定工作,只是默默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而已。可想而知,Rich和Monk的风格完全不同,彼此都觉得对方[真不知道在搞什么],而各自随性地追求着各自的风格。
  当天他们两个在录音室里面碰面,到底交谈了什么?我有时候会觉得很不可思议。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想想而已。我想他们在个性上应该也和不来吧?据我所知,从此以后这两个人好像没再碰过面。
  第一次听这张唱片时,我就很遗憾地觉得,如果鼓手是Maxwell Roach或Kenny Clarke该多好……Monk的钢琴像刚完成的楔子般锐不可当,(虽然不太有轮到独奏的机会,但仍是独具特色的绝品背景),而几乎把那盖住的Rich的【看我的,这个怎么样】似的摇摆概念十足的击鼓,则真教人受不了。
  但最近我重新放来听听看时,却不可思议地觉得【嗯,不管怎么说,Buddy Rich的鼓法还是真棒】。虽然放肆得不合场合的印象还依旧不变,但赋予这乐句独特愉悦气氛的,也正是Rich的那【过剩的】鼓声,也许因为上了年纪,终于可以理解这点了。能够把Monk钢琴的突兀冲撞般的优点凸现出来的,也是Rich那无节制的【乱敲】。这如果是Roach或Clarke的话,也许会因为太过于固定以至于意犹未尽,而令人感觉【Charlie Parker的演奏,应该还有其他更好的】也不一定。
  Rich的鼓声却是有点吵闹,但仔细注意听时,我发现他绝对没有妨碍周围的音乐。因为在关键的一些要点上,呼吸停顿都恰到好处。终究是风靡一世的一代大师才有这样的本事。这么一想,Norman Granz或许具有【选才搭配】的独到稀有才华也不一定。光想到一开头【Bloomdido】那深刻动人的紧凑铙钹(cymbal)前奏,脸颊就不禁放松了下来。真棒!本来打算写Charlie Parker的,结果竟然变成一直在写Buddy Rich。

  BIRD AND DIZ(Verve MGV-8006)

  Charlie Parker
  生于肯萨斯州。’42年左右和Dizzy Gillespie等爵士演奏者做即兴合奏,成为Modern Jazz爵士原点的新风格“Bebop”的核心存在。他以卓越的技巧表现泉涌的创意和丰沛的音乐情境,确立了他爵士即兴演奏的天才中音萨克斯风演奏者的地位。绰号“Bird”。在他不算长的生涯中,由于毒品、酗酒和许多传说而平添各种色彩。

 

《爵士群像》之【Fats Waller】

  Fats Waller(胖子沃勒)所作的无数杰出曲子中,我特别喜欢的是<Jitterbug Waltz>。
  那是遥远的从前,1940年代所创作的古老曲子,但有些地方使我越听越搞不清楚,那委婉容软忽上忽下像在愚弄人似的,音型有点奇特的旋律,又像是很奇妙的和弦进行,以音乐来说,到底是崭新的还是守旧的?是单纯的还是复杂的?使认真的还是不认真的?但不管怎么样,那却是不可思议地会留在脑子里的音乐。一留神时,我站在厨房,嘴里竟然哼着【滴,啦哩啦哩啦哩啦哩啦……】。
  或许这只是我个人的边境式感想,而不具一般性也不一定,但我在听这首曲子时,会感觉到从前在什么地方看过的怀念风景,仿佛在内心深处忽然甦醒过来似的。也觉得那悠闲的旋律,仿佛唤醒我儿童时代发生过的什么记忆似的。
  这样比较或许有些奇怪,但我每次听到The Doors的Ray Manzarek用风琴演奏那印象深刻的前奏时,就会忽然想起。当然仔细听时是完全不同的音乐,但不知道为什么有某种特别可疑的什么,在那非常舒服的feeling中,仿佛在本质上有一种令人觉得像羊水般通底的。对了,大概可以称为【原初风景】吧。带着严肃面具的滑稽性,带着滑稽面具的严肃性。如果更往前推的话,或许会到达艾得格阿蓝波或库而特拜爾的世界也不一定。不过到那里的话,就说来话长了。
这首曲子Fats Waller自己弹的钢琴我常听,不过我也喜欢听几种其他演奏者演奏的版本。
  【爵士通】米歇尔·路格兰的【路格蓝爵士】里,那特别酷而高明的诠释也非常棒,不过我个人则比较喜欢经常去听那收录在白人中音萨克斯风手Herb Geller的朴素名盘【FIRE IN THE WEST】(Jubilee)里的曲子。在常驻西海岸的音乐家中,加入偶尔由东海岸来的Kenny Dorham和Ray Bown的阵容,当中尤其是Dvorham的存在很大,猛一看好像没做什么了不起的事似的,旦只要有这么一个人在场,全场的空气就会顿然变得劲道十足趣味盎然的黑色调爵士了。Dorham这个人似乎本来就具有这种音乐性人望似的。以棒球来说,正如有味道的二垒手,在若无其事的投球、接球间,自然就会让你感受到他身手非凡的功力一样。
  轻松愉快的欢聚气氛,令人切肤感觉到毫不含糊的爵士辛辣有劲的好组合下,把原曲的曲风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听得耳朵都要长茧的程度。

  HERB GELER,FIRE IN THE WEST(Jubilee 1044)

  Fats Waller(1904~1943)
  生于纽约。6岁开始学钢琴,15岁获得业余比赛优胜。后来正式接受伟大的哈林钢琴家James P.Johnson指导,为后世留下深远影响,同时也是非凡的作曲家,与作词家Andy Razaf搭档创作出等许多名曲。

 

网友评论

游客不能发表评论.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