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高伯特(Philippe Gaubert,1879-1941)有三种不同的身份:长笛家、指挥家和作曲家。虽然和我们讨论的主题有关的只在于他长笛方面的作为,但是我们仍然应该去了解他在其他方面的活动,因为Philippe Gaubert和他的成就在今日都受到人们严重的忽略。许多年轻的音乐家对他一无所知。New Groves Dictionary of Music删除了旧版本中有关他的文章,Pleiade Encyclopedia of Music也没有提到他。
Philippe Gaubert 于1879年7月5日出生在Cahors。他的父亲也是个杰出的音乐家,给了他基础的音乐背景。他七岁的时候来到巴黎,很快的就被送去和Taffanel的父亲学长笛,1890年时他成为Taffanel的学生。1894年,他15岁,获得了音乐院的长笛首奖。他跟随Raoul Pugno学习和声学,随后也跟Xavier Leroux学习,并和Charles Lenepveu学习作曲。1903年时他获得赋格首奖、1905年获得罗马大奖的第二奖。虽然他没有指挥经验,但却在1904年十二月(25岁)受邀担任Societe des Concerts的助理指挥。考试内容包括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的终乐章、舒曼第一号交响曲中诙谐曲、圣桑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钢琴:Ricardo Vines),还有从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幽默曲和Ernest Guiraud的「狩猎」两首小品当中抽出一首。Gaubert抽中Guiraud的作品。当时有两位候选人竞争这个助理指挥的职位:「Gaubert先生,知名的长笛家」以及Tracol。
根据《Le Menestrel》的评论:
当Tracol在每一首曲目中展现了过人的精準,显示了他在指挥技巧和艺术的卓越能力时,Gaubert也表现出了相同的特质,此外他还有更多变化的手势及提示,证明了他的热诚和张力。因此他以温暖而多彩的表现赢得了多数评审的投票。
从那之后,Gaubert便同时以长笛家、作曲家、指挥家三种身份活跃著。而似乎他在指挥方面的活动很快的就压缩了另外两方面的表现,尤其是在长笛方面。1919年他继承Messager担任Societe des Concerts的首席指挥,1920年成为歌剧院指挥;然后在1931年成为歌剧院的音乐总监,这使得他在1932年辞去了在音乐院的长笛教授职,最后,他接替Paul Dukas和Vincent d'Indy成为音乐院的指挥教授。他的一生事业都相当成功,不论是在法国还是其他国家。他似乎永不疲惫的活跃,并且他指挥的许多音乐,都很难见到有什么批评。
Philippe Gaubert如果跟他同时代的杰出作曲家相比,并不能算是第一流的作曲家,可是他的作品几乎包含了各种可能的音乐创作形式,在这里我们提一些他最重要的作品。他自1908年的作品「一些流行主题的狂想曲」(Rhapsodie sur des themes populaires)开始就持续的写作管弦乐曲。1911年时在科隆音乐会(Concerts Colonne)首演的Le Cortege d'Amphitrite,Andre Boutarel在4月15号的《Le Menestrel》形容如下:
在这部作品中,印象派的影响受到对于古典形式的固执所压制。有人感觉到有华格纳和法朗克的影响,但却无损于作曲家所吸收的更现代的趋向。总而言之,这首交响诗非常精致,精雕细琢而且高贵,并且有著明亮华丽的色彩,很能获得听众的接受。
他还有许多其他的交响诗,如「海之歌」(Les Chants de la mer, 1929)、「巴斯克」(Au Pays basque, 1930)、「心醉神迷」(Extase, 1931)、「大地之歌」(Les Chants de la terre, 1931)和受到Henri de Regnier的诗啟发灵感的「城市之门的碑文」(Inscriptions sur les portes de la ville, 1934),其他经常被记起的作品还有小提琴协奏曲(1928)、经常被拿来和Albert Roussel的F大调组曲比较的F大调协奏曲(1932),以及F大调交响曲(1936)。
Gaubert也写了一些舞台作品和芭蕾舞曲,1914年2月18号Philotis首演后,评论家Emile Vuillermoz写道:
广阔的旋律线和强烈的节奏完全表达了这出舞的意境。甚至连音乐都因为和声和管弦乐效果而和我们一般欣赏的芭雷相当不一样。
1927年歌手Georges Thill在Naila歌剧院首次登台。1937年6月Serge Lifar制作的芭蕾舞剧「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re le Grand)演出超过了五十场,其中的乐谱就是改编「城市之门的碑文」。最后,在1941年7月,Gaubert终于写出了他的经典巨作「骑士与贵妇」(Le Chevalier et la Demoiselle),在歌剧院首演。几天之后,Gaubert于7月8号与世长辞。
他的作品还包括许多为各种不同乐器的室内乐和歌曲,他曾为Albert Samain、Henri de Regnier、Paul Fort、Baudelaire、Verlaine、Jean Moreas以及Tristan Dereme等人的词句谱曲。为长笛而写的作品在品质上不大平均,但是Gaubert特殊的器乐写作手法使得它们都仍然具有法国学派各方面的特色。
Gaubert在身为长笛家的身份上有多少贡献和成就很难去说,因为可得的资料很有限。只知道他在1894年以15岁的年纪即获得音乐院的首奖,当时评审团主席是Ambriose Thomas,而指定曲是Ferdinand Langer的协奏曲。在1894年8月9号的《L'Art Musical》评论家G. de Boisjoslin写道「他演奏长笛就像他伟大的老师一样」。Gaubert很快的建立了自己的名声,而他的才能也获得肯定,因此在Taffanel死后,能够和Hennebains同时成为音乐院教授的候选人。他的演出一向都能获得毫无保留的赞赏。就以1907年2月2号的《游唱艺人》为例:
菲利普·高伯特(Philippe Gaubert)在Leclair为长笛和数字低音而写的奏鸣曲中展现了他一贯的艺术才华。这首充满创意和无比亮丽的作品的数字低音由Vidal以钢琴演出。
在同一场演出当中,Gaubert还演奏了提奥多·杜布瓦(Theodore Dubois)的组曲,这一点显示了他在曲目的选取上,就和之前的Taffanel一样,总是将古典和当代曲目结合,虽然在晚期似乎比较偏好保守的当代作曲家。1914年4月在《Musica》中Jean Hure的一篇文章反映出了当时人们对于Gaubert多方面的才华的典型反应:
在最后,我必须赞赏天才的Gaubert,他是一位了不起的长笛家、一位迷人的作曲家,也是一位以精準和平实的手势表情展现出极致品味的指挥家。
在这里他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但是可惜这种评论太笼统模糊。不过这些评论还是有某些参考价值,因为当时的音乐界尚未遭受到商业广告技巧的侵略。
对于Gaubert长笛的才华最详细的描述,是Gustave Samazeuilh所写:
他的声音很厚实,大声时具侵略性,小声时声音鬆软而宽广,最难的技巧也驾轻就熟,演奏从来没有任何的草率或尖锐的声音。(Musiciens de mon temps, p.261)
少数出版的录音可能都是一次大战后录製的,这些将在后面讨论。Gaubert在战后仍然持续独奏事业直到1920年,他在1919年接替Hennebains担任音乐院的长笛教授,在这之前,1915至1919年间,音乐院长笛教授一职都无人正式担任,仅由Lafleurance代理。那之后,他的长笛事业才几乎结束,同时他也辞去原先由Taffanel创立,并在世纪初重组的室内管乐协会(Societe de Musique de Chambre pour Instruments a Vent)的职务,并请当时刚获得首奖的Rene le Roy来接替他。同时期里,他也正在整理Taffanel遗留的大量笔记,编写长笛教材。显然Gaubert因为许多繁忙的事物,在编写教材上有点太快并且粗心。他加入了自己所写的练习在其中。1923年教本Methode完成并且付版。
注:利奥波德拉夫兰斯(Leopold Lafleurance,1865-1951)——Taffanel的私人学生,1915至1919年担任音乐院的代理教授,歌剧院和Societe des Concerts的长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