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西风东渐,西方音乐文化逐步进入我国,并得到了普及与发展。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捷克等国的大管专家来我国传经授技,传授了西方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并提供了系统的专业教材、练习曲、乐曲谱等宝贵文献,使我国大管教学沿袭了前苏联、捷克等国的传统音乐教学体系的模式,走上了科学化、专业化的道路。
这些大管教材的传播与使用,对我国大管教学的发展和演奏水平的迅速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涌现出了赵准、戴云华、王国栋等一批新中国第一代大管教育家。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大管艺术家们的实践,其中的一部分作品显示出了极高的训练价值和艺术价值,成为大管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其中路德维希·米尔德的《25首大管音阶与琶音练习曲》更是大管练习曲中的经典之作,至今在我国的专业音乐艺术院校乃至世界各国的大管教学中,仍在沿用米尔德的大管教学体系。米尔德为大管演奏艺术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值得我们新一代大管教学工作者去认真学习、总结、研究。
一、大管演奏家、教育家路德维希·米尔德
路德维希·米尔德(Ludwig Mild),杰出的大管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1849年4月30日出生于捷克布拉格,少年时代就显露出音乐天赋。1870—1872年担任奥地利林茨歌剧院交响乐团首席大管。1886年5月任布拉格音乐学院大管教授,由此开始了他为之献出毕生精力的大管教育事业。1913年米尔德在德国去世,享年64岁。
米尔德不但专注于演奏,他还创作了许多大管练习曲和协奏曲。在世界双簧协会的杂志上,著名的大管演奏家Maurice Allard曾评价道:“米尔德是最了解大管的天才作曲家。”他的作品不但丰富了大管的文献宝藏,而且对大管演奏技术的发展、音乐表现力的拓展等方面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25首大管音阶与琶音练习曲》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作品经过精心的编排,由浅入深,适合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本文将以此作品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它作为大管经典练习教材所包含的技术性与艺术性。《25首大管音阶与琶音练习曲》在米尔德的作品中编号是第24号,因此以下简称《OP.24》。
二、米尔德《OP.24》教材研究
米尔德《OP.24》全书为25课,除第25课是半音阶练习曲以外,前24课可分成12组,每组使用一个调号,每个调号是两首不同性质的练习曲,单课数(1、3、5、7、9……)是以各种级进(包括临时变化音、离调和大小调交替等)为主的音阶练习曲;双课数(2、4、6、8、10……)是以各种和弦(包括大小调主三和弦、属七和弦、导七和弦等以及它们的各转位)为主的琶音(分解和弦)练习曲。
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米尔德《OP.24》是一部具有极高训练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大管教材,是一部难得的大管技术宝典。本练习曲有以下六大特点。
1. 全书25课,每课都没有速度标记,根据学生的程度和不同情况,可以慢速练习,也可以快速度练习;可以练习气息的连贯性,也可以练习吐音的颗粒性;可以训练手指肌能的独立性,也可以训练发音、音质、音准、节奏的准确性。
2. 全书音域宽广,但大管上最高的几个音,在《OP.24》中并未出现,它的最高音只到小字二组降d音,所以一年半以上程度的学习者,就可以开始使用它。
3. 全书囊括了24个大小调的音阶和各种分解和弦。米尔德打破常规的单一调性训练模式,在各练习曲内部进行大小调交替,同时还出现许多的离调倾向。
4. 练习曲具有较强针对性、实用性,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练习手段,基本上包含了大管所有的基本技能训练。在严格注意气息、音质、音准、节奏和乐句的基础上,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在熟练地掌握演奏技巧后,完全可以适应不同时期的各种作品对演奏技能的需要。
5. 难易程度安排上强调均衡,同一种技术课题在不同程度的练习曲中有着连续性的体现,犹如贯穿了一条主线,可以让学习者通过不同程度的练习曲不断加强和巩固学习成果,不断克服技术难点。
6. 作品具有旋律性、音乐性。音阶、琶音是按音高的顺序组列而成的音乐类型,它所包含的音乐内涵和技巧程度是无限的。米尔德《OP.24》是将各调的关系大小调有机地创编组合在一起,形成一首首完整的练习曲,使音阶、琶音具有旋律感、音乐性,富有艺术生命力。
三、米尔德《OP.24》教学研究
在大管教学中,对演奏技术的训练自始至终都是十分必要的。要想尽快地、有效地提高整体的演奏技巧,必须进行系统的音阶、琶音训练。《OP. 24》作为一本极其有效的通往高级技术的课本,显然是为专门训练演奏技术而作的,是有计划、有系统地全面培养各种演奏技术的宝典。在这部作品中,我们能够具体而又鲜明地感受到米尔德的创作风格、训练目的和练习手段。
它的每一首练习曲几乎都是多种音乐元素的组合体,不仅蕴含了丰富的技术专项训练内容,而且每一首作品更有其独特的艺术气质,既有技术难度又有音乐内涵。习练者通过对这部练习曲的系统、完整的研习,可以弥补自身技术上的某些弱项,使之能更扎实、更全面。同时,习练者还应对曲集中每一首不同音乐的内涵做出细致的区别和诠释。
在20多年大管的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必须反复多遍地练习《OP.24》。在整个训练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把每一课都用以下11种方法来练习。
1. 取消全部连线,用吐音演奏
2. 取消全部连线,用吐音的正附点节奏练习
3. 取消全部连线,用吐音的反附点节奏练习
4. 3连-1吐结合练习
5. 1吐-3连结合练习
6. 2连-2吐结合练习
7. 2吐-2连结合练习
8. 1吐-2连-1吐结合练习
9. 前三连音与后八分音符结合练习,用吐音演奏
10. 前八分音符与后三连音结合练习,用吐音演奏
11.按原谱记号演奏。乐句要分得清楚,起伏要做得鲜明自然,音量的幅度变化要大。
第一遍,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进行基本训练。教师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该曲的训练重点是什么,通过这种训练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又是什么。为此,对于每一首练习曲都要做全面分析,并重点做到以下三点:
(1)正确地读谱。正确地读谱不仅仅包括音符、节奏,还包括辨明练习曲中的各种记号。
(2)乐曲结构分析。分清练习曲中的乐句、乐段,标出呼吸的气口,找出音符的组合规律以及各类分解和弦的连接规律。
(3)指出困难片段。明确练习曲中需要集中解决的一个或数个技术难点。
练习方法有两种:
(1)慢速练习。慢练是一种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训练方法。放慢速度练习,一方面,能使练习曲的总体难度减轻,另一方面,放慢速度能保证演奏方法的正确性。
(2)分解练习。分解练习是除了慢练以外另一个行之有效的练习方法。每首练习曲都有其技术难点,这些难点可以通过将其分解为几组短小的片段,然后经过特定的专项训练去突破它。一首练习曲的技术难点通过分解练习得以克服,那么全曲的演奏水平也就会很快得到整体的提高。
第二遍,快速流畅性训练。具备了基本功后,可对肌体的机能做进一步的要求,训练其速度、敏捷度、力度、准确性、适应性、耐久力等。在做快速流畅性训练时仍要严格地注意气息、音质、音准、节奏和运指等的技术控制,同时还要有意识地注意乐句的起伏、段落的安排、音量的幅度等。前期的慢练只是过程,音阶、琶音练习的技术目标是快速、流畅,没有流畅性,演奏技术就会停留在初始阶段无以发展。
第三遍,背奏。在进行了前面两遍的练习后,学生已经能够按曲谱的要求准确、完整、流畅地演奏。通过背奏不仅能够增强音乐的记忆力,而且可以使演奏者从乐谱中解放出来,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演奏技巧的训练上。笔者认为,学生应该养成背奏练习曲的习惯,而这种习惯养成之后,就会变成一种可贵的能力。
通过循序渐进的三遍或更多遍的练习,必定能从中汲取难以估量的养分,必然能使技术能量得到极大的积蓄,最终将训练中所获得的技术运用到实际的音乐作品中——毕竟所有的演奏技术训练都只是途径,学习技术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作品的音乐内涵和艺术形象。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虽然米尔德《OP.24》在音乐艺术表现上还不能被称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品,但其中的每一首作品都有其自身所要传达的色彩和意境,有它表达的一种情绪和氛围,有它的冲突和解决、高潮和低潮。因此不应单纯地把这部作品看做是纯粹的手指技能训练,而应该始终力求把作品中的每一首练习曲当做一件音乐作品来处理。在练习时要尽量找出贯穿全曲的旋律线条,以及和声推进和变化的连接模式,从而揭示这部作品中每一首练习曲内在的生命和活力。这正是米尔德《OP.24》练习曲的教学意义所在,也正是我们在演奏技术的训练过程中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
结 语
在米尔德离开我们的近一个世纪中,大管音乐的创作和演奏艺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米尔德为大管教学所写的练习曲在今天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基本功的练习以及对调式、调性的训练,仍是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他的大管教学体系,仍将引领着大管演奏艺术的发展。米尔德给我们留下的财富,无论是当今还是将来,对大管艺术的发展都将具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