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BRASS管乐网

管乐团的概念形成与发展(四)

发表于 2004-09-18 00:15:00, 来源: CNBrass.com
关键词:  管乐团

三、管乐团声响的概念

  管乐团发展的历史概况,已在前详加叙述过了,本章节将就如何建构一个管乐团正确的声响,提出管见。其中关系到一些基本的因素,如音准、音色及乐团编制的大小等,而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一个管乐团的所发出的声响效果。这些因素将在以下论述之。

(1)管乐团声响的产生

  在管弦乐团的组织中,不管是三十五人或是一百三十五人,有一个原则是绝对不会变的,即是由一群“独奏”的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与一群“齐奏”的弦乐器制造的基本音色在做对比。为什么要以弦乐器作为基本的音色,再用独奏的管乐器及打击乐器做对比呢?除了在音量上的考量之外,再来就是过去的作曲家们,大多认为弦乐器是最精细且最能表达思想及情感,不是任何其他表现力差的管乐及打击器所能替代的,这也说明了为何管弦乐团发展迅速,而管乐团则是遥遥落后。但现今的状况完全推翻了这样的理论,自从管乐器不断的改良及增加其家族乐器之后,管乐器的表现力已经和弦乐器不相上下。在美国管乐作曲家Alfred Reed所着作的"The Balanced Clarinet Choir"(1955)一书中提到:如果在管乐团的单簧管声部中加入了一把倍低音单簧管(contrabass clarinet),其整个声部的音响可以和弦乐器在管弦乐团中一样平衡,也能发挥出整个弦乐声部在管弦乐团中的功能(倍低音单簧管的加入可使整个单簧管声部得到与弦乐器一样宽的音域)。因此,管乐团声响的产生就由此发展出来,以整个单簧管声部作为基本的音色,其他声部与其融合或做对比,如此就能制造出和管弦乐团一样的交响化效果,也保有管乐团自己独特的音色。

(2)不同型制管乐团的比较

  笔者在上述“管乐团的定义”当中曾有提及:BAND这个字只是个大体上......但在美国,会因其乐团的编制及音响效果的差异,而用不同的名字来称呼室内音乐会形式的管乐团及军乐队。如:Concert band、Symphony band(Symphonic band)、Wind (and percussion) ensemble、Wind (and percussion) orchestra[Symphony (of) winds、Symphonic winds 、Wind Symphony]。

  也许对许多人来说,Wind ensemble只是较小或是减少人数的Concer band,但这样的观念并不是完全的正确。例如,没有两个人同时听到一个声响的感觉是相同的(人耳区别声响的能力其实不会差距很大),听后的反应也不相同,虽然差异不是很大,但还是有所不同的;因此更何况两个编制不同的乐团。F. Fennell在他的着作"Time and the Winds"(1954)一书中,阐述出管乐合奏的发展背景到他创立Eastman Wind Ensemble的理念,当他选择了这个新名称给这样管乐合奏形制的新团体,在他的心中确信这个团体不只是一个小型的concert band而已。莎士比亚(W. Shakespeare, 1564-1616)曾说过:It is not what a thing is called , but what it is.这句话运用在音乐上,很巧妙地提示了我们,我们在意的并不是乐团叫什么名称,而是它所制造出的声响到底是如何。最终,是“声响”决定了一个乐团的名称。

  在美国的大学里,假使随便问一个人说:concert band、symphony band和wind ensemble有什么不一样?想必获得最普遍的答案是:wind ensemble是大学音乐系的乐团,吹奏成员都是主修学生,编制最小;symphony band是音乐系主副修学生再加上一些吹奏乐器程度较好的非音乐系学生所组成,编制较大;而concert band就是所有喜爱管乐合奏的同学都可以参加,编制最为庞大。其实在答案中,只有编制的说法是大致上对的,而其他就值得商议。在我们比较这几个团体之时,我们该注意到的不只是人数的多少,演奏人员的素质也是考虑的因素之一。我们比较的应该是一流的concert band和一流的symphony band与 wind ensemble,这样的比较才能真正的听出这些团体在声响上有什么不同。

  回到主题,这些不同名称的团体到底有什么不同?其实,在这么多名称之中,最主要的只有两个,其他只是衍生出来的而已,这两个即是Concert band和Wind ensemble。以下分别论述之。

  Concert band的产生,其实已在上述“管乐团发展的历史”中论述过了。它的产生最主要原因,是管乐合奏的形式由室外军乐队行进方式走进室内,以音乐会形式来呈现管乐合奏音乐,Concert这个名词最主还是意味着删除掉管乐团在室外行进功能。再者,军乐队在室外演奏时,人数本来就很多,走进了室内,人数也不见减少,同时许多人也会吹奏相同的一个声部,所以Concert band一直给人一种人数众多的感觉。Symphony band则是由Concert band衍生出来的名词,此处在上述已有说明,便不再赘述。但Symphony band为展现出交响乐团音色的变化性及色彩性,势必减少人数吹奏同一声部,才能达到如此的要求,因此人数则比Concert band少。

  而Wind ensemble则是基于一个与Concert band不同的理念而产生。Wind ensemble是在F. Fennell在1952年创立了EASTMAN WIND ENSEMBLE之后,而出现的名称。他创立这个乐团的理念,是希望这个乐团演奏的范围能很有弹性,从W. A. Mozart八重奏到P. Hindemith的管乐交响曲都能演奏。在声部的配置上,为了顾及音量上的平衡,除了单簧管一个声部二位演奏者之外,原则上是一个人演奏一个声部,人数为四十五人上下,基本音色也不以单簧管声部为主,而是趋向一种各声部间平衡的“室内乐”型态发展。因此,这样的配置能展现出管乐团交响化的声响,亦能兼顾了音响上的变化性、色彩性、明亮度及演奏曲目上的弹性。其后出现的名称,如Wind orchestra、Symphony (of) winds、Symphonic winds 、Wind Symphony等,也是依照Wind ensemble的基本理念而形成,但在人数上就并没有那么地限制。在乐器使用上,如因需要,更常常使用钢琴及多种电子乐器,以更加丰富乐团的音响效果。

 

网友评论

游客不能发表评论.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