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BRASS管乐网

管乐团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三)

发表于 2004-09-18 00:10:00, 来源: CNBrass.com
关键词:  管乐团

二、管乐团发展的历史沿革

  管乐团的历史沿革可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一是军乐队的产生及发展,另一则是管乐合奏音乐(harmoniemusik)的产生与发展。

(1)军乐队的产生及发展

  1、在欧洲的发展
军乐的产生,顾名思意一定和军事用途有着很大的关系,如发送信号、鼓舞士气、供军队行进间使用等等。管乐器宏大的声响及穿透力,便是在战场上使用乐器的不二选择,例如,希腊及罗马时代,征战凯旋归来的军队,一定由号角手带领着整个军队前进。中世纪十字军东征时,军队以使用萧姆管(shawms,一种中世纪的双簧类乐器,即现今双簧管的前身)、风笛(bagpipes)、号角(trumpets,这里指的是无按键小号)及鼓演奏音乐,以提升军队士气来帮助作战。在文艺复兴时期,军乐队也开始有了组织化,骑兵会使用号角,步兵则使用短笛(fifes)及鼓。而在此时,管乐器组合的演奏,也开始出现在贵族及平民之间,而不仅仅是为了军事用途而使用。贵族间会因社交场合的需要而组织乐队演奏音乐,平民也会为了兴趣而组织乐队(town Band,从字义上来看称为城市的乐队,即各城市市民间因兴趣组成的乐队,成为“市民乐队”)自娱,因此非官方形式的军乐队开始出现。

  军乐队有了较规模的发展,应是从十七世纪的三十年战争期间(1618-1648)开始。在此之前,欧洲的军力都是临时招募而来,战后即解散。此时形成常备军队后,要训练士兵依照一致的步伐、节奏集体行走,因而产生了进行曲(march),军乐也成为军队中发展的重点。在十七世纪欧洲的军乐队所使用的乐器还是以萧姆管与鼓为主,十七世纪后半叶之后,由萧姆管改制成的双簧管(oboe)便代替了萧姆管,也加入更多的管乐器,如低音管(bassoon)、自然号(natural horn,即法国号的前身,因没有现在的转阀按键,而靠乐器的自然泛音演奏,因此称做自然号)及长号(trombone)来增加中低音音域的声响。英国在十七世纪末期也开始成立军乐队,在十八世纪初期,一般军乐队的编制包括两支短笛、两支双簧管、两支自然号、一支或两支号角、两支或三支低音管及一支长号。

  在十八世纪中,又加进了补足低音的蛇号(serpent,一种低音乐器,形状类似弯曲的蛇,功能如今天的低音号),在G. F. Handel(1685-1759)的皇家烟火(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1745)中可见得到这样的配器法,只是编制更为庞大。十八世纪后半之后,单簧管(clarinet)也加入了欧洲军乐队的行列之中,十八世纪末期典型的法国军乐队编制包括六支单簧管、一支短笛、三支低音管、两支自然号、一支号角、一支蛇号及若干个鼓。

  在十八世纪军乐队的演奏曲子还是以进行曲为主,大部分是由乐队指挥谱写,小部份由其他作曲家谱写,如F. J. Haydn(1732-1809)在第一次拜访伦敦时,便谱写了几首的军队进行曲。在十八世纪还有一个对欧洲军乐有重大影响的地方,即是土耳其音乐(Turkish Music)的传入。因为土耳其音乐中丰富的打击乐器,影响到了军乐队中打击乐的发展,使军乐中不再只有单调的小鼓,更加入其它的打击乐器,如大鼓、三角铁、钹及铃鼓。

  法国大革命期间(1789-1799),大歌剧院及音乐厅接连被迫关闭,许多任职于此的乐师,不得不考虑加入军乐队之中以维持生计,无形之间许多杰出的军乐队于焉形成。此时在一般乐队之中,大约有七十名的成员,乐器的编制力求平衡且注重音色;许多法国作曲家也开始创作音乐给军乐队,并时常举办给军乐队表演的音乐节,1802年共和禁卫军乐队(Garde Republicaine Band)成立,并快速挤身于世界最好的军乐队之一。在十九世纪初,拥有数百名成员的军乐队已在欧洲到处林立。1838年,一千两百名军乐队成员,在柏林的一场向俄皇致敬的音乐会上集体演奏,其中包括了十六个步兵团军乐队及十六个骑兵团军乐队一千人,及两百名鼓手。1854年Adolphe Sax(比利时籍法国作曲家,也是乐器研究专家,萨克斯发明者)重组了法国的军乐队,加入许多改良后的管乐器,如萨克斯风(Saxophone)、活塞式铜管乐器等,也为扩张音域而制作许多的家族乐器。因此,如英国在十九世纪中已有完整的军乐队编制,而军乐队的音乐表现力随之提升许多,演出曲目方面当然更为精进,不再只是演奏进行曲,因此开始以改编管弦乐作品为主,如歌剧的序曲或曲选。

  总之,管乐器在十七、十八世纪间不断的演进,但是到了十九世纪才渐渐受到正统音乐家的重视,并且开始写作音乐给军乐队。在此期间,管乐器也有着许多的改革及创新,在音色、音准及灵敏度上,都有很好的表现,如此一来,使得管乐器在演奏水准上大有进步。如此一来,军乐便渐渐脱离了原来的功能,不再只是为了军事用途,而开始在传统音乐的殿堂上有了一席之地。

2. 在美国的发展

  美国是世界上管乐团发展的重要国家,所以攸关管乐团在美国的发展历史,理应单独加以叙述。由于美国的历史只不过短短两百多年,军乐队的发展制度大多承袭欧洲,管乐团在美国也几乎与欧洲平行发展。美国于1775年在独立战争时期的大陆会议中,通过成立海军陆战队,并有一由短笛手和鼓手组成的乐队隶属其间,此即是美国海军陆战队乐队(Marine Band)之始。其后战争结束,所有军队及所属乐队即被遣散。1789年美国国会因战备需要又再度成立海军陆战队,陆战队亦随即成立乐队;此时,军乐队焉然成为军队的精神象征。1800年海军陆战队乐队于华府首次举行露天音乐会,乐队的编制为两支双簧管、两支单簧管、两支法国号、一支低音管及一个大鼓。此后,海军陆战队乐队一直是总统身旁的伴奏乐队(President's own),亦是美国军乐队的代表。

  1810年之后,美国各地开始成立军乐队。直到十九世纪中,美国的这些地方军乐队,一直没有什么进展,依然是编制小且设备简陋(大约都是十六人以下的编制)。十九世纪中期之后,有几位杰出的乐队指挥,靠着他们指挥、行政及推广能力,成功的将军乐队的表演形式推广至全国,如Patrick S. Gilmore(1829-92)喜好组织上数百人的大乐队演出,之后的John PhilipSousa(1854-1932)在1880至92年间担任海军陆战队乐队指挥,卸任之后,便组织自己的乐队(Sousa Band),巡回国内及国外演出,而所写作的进行曲,当时更是美国民众最受欢迎的曲目。

  此时的美国军乐队形式,和法国大革命之后所法展出的军乐队相差不多,而现今美国的军乐队以此作为模型,更动不多,最多只是乐器调性的选择;而演出的曲目除进行曲之外,也亦是管弦乐改编之作品,改编手法以小提琴移到单簧管,中提琴移到单簧管第二或三部、中音单簧管及萨克斯风,大提琴移至上低音号(Euphoniums)或是低音单簧管;长笛及双簧管不变,有些句子会加到降E调单簧管上;管弦乐团的单簧管声部移至短号(cornets),其他的乐器声部几乎不变。

3. 二十世纪后的发展

  1900年之后,军乐队已有一套完整的编制及及训练方式。各个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军乐音乐学院,如英国皇家军乐学校(Royal Military School of Music),来养成军中的音乐人才。军乐队从二十世纪之后所发挥的功能已完全和一开始的原则大不相同,二十世纪后的军乐队的功用,除了国家庆典的演奏之外,就是劳军及平时在各地方举办音乐会以亲近民众。此时的军乐队演出形式,也开始由户外进入了室内,因此,为了音响效果上,便加入了低音大提琴来调和音响。作曲家也开始为这样的“室内音乐会形式的军乐队”写作曲子,如G. Holst(1874-1934)两首给军乐队的组曲(First Suite for Military Band in Eb;1909及Second Suite for Military Band in F;1911)、Vaughan Williams的英国民谣组曲(English Folk Song Suite;1923)及雄壮触技曲(Toccata Marziale;1924)等作品,还有其他的作曲家如 I. Stravinsky(1882-1971)、D. Milhaud(1892-1974)、P. Hindemith(1895-1963)、D. Shostakovich(1906-75)等也创作了许多军乐音乐,这些作曲家的军乐作品,便带领了军乐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纪元。

  但在二十世纪中期之后,欧洲的军乐队发展似乎陷入了停顿,而在美国方面确是迅速的发展。欧洲军乐队在此时,演出的形式还是一直停留在二十世纪早期之时,曲目也还是以管弦乐改编及一些二十世纪早期为军乐队的创作为主,毫无重大发展。反观美国,军乐队的发展并没有因欧洲的停顿而终止了前进,不但作曲家大量创作作品给军乐队,使的军乐队演出的内容不在局限于一些作品当中,而表演形式亦渐渐转入室内,因而能呈现军乐更精致的一面。此时,欧洲的军乐发展脚步已落后美国许多,而近几年的发展更有朝仿效美国为主。

(2)管乐合奏音乐(Harmoniemusik)的产生与发展

  除了上述的军乐队发展之外,管乐器组合的演奏方式也朝其他的方向发展,但虽说是往其他方面发展,但还是跟军乐队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上述的军乐队发展历史中,笔者曾经提到:在文艺复兴时期之时,管乐器组合的演奏,也开始出现在贵族及平民之间,而不仅仅是为了军事用途而使用。贵族间会因社交场合的需要而组织乐队演奏音乐,平民也会了为兴趣而组织乐队自娱,因此非官方形式的军乐队开始出现。如此的发展,让管乐器组合的演奏形式不仅仅只是存在于军队之间,且可能在各地方产生,而此后所产生非关军乐的管乐器组合演奏形式,则是以在宫廷贵族之间所产生的管乐合奏音乐(Harmoniemusik)为最重要,因此在此单独加以叙述。

  首先,我们可先从HARMONIE这个字的字意上先来探讨它的意义。HARMONIE(Ger., Fr.),本意除了指的是“和声”之外,其另一个意义则是泛指一群管乐器合奏或是一个管乐合奏团(wind band,德国用这个字来称呼木管五重奏(harmonie-quintett),而法国则这个字来指称军乐队(harmonie militaire),就此而言,HARMONIE这个字可说是所有任何管乐器合奏的总称,但并不包括铜管(法国号除外)及打击乐);而这样的组合所演出的曲子,就称为Harmoniemusik(Fr. musique d'harmonie)。Harmoniemusik这个字以严格的界定来说,大约是使用于十八世纪中到1830年左右之间,因维也纳宫廷贵族的晚餐时间或是社交场需要,所做的背景音乐而言;W. A. Mozart(1756-91)就为了当这样的场合做了多首的管乐小夜曲,如编制包括了两支单簧管、两支低音管、两支自然号的作品Serenade in Eb K375。在当时,hamoniemusik的编制的弹性可说是相当的大,可从两支单簧管或是两支自然号到十三件乐器的组合(十二件管乐器再加上低音大提琴,如W. A. Mozart的Serenade K361/370a),但通常的编制是为三件或是四件的一对管乐器,如两支自然号加上两支低音管在加上两支双簧管或两支单簧管或是都有,而其他只是附加的乐器,可任意选择使用,如长笛、英国管、巴塞管(basset horn,一种A调的单簧管家族乐器)、长号、蛇号等乐器。法国跟英国大约也是在1760年左右有了hamoniemusik这样的音乐,亦是使用在宫廷之中,使用乐器的组合几乎一样,但在曲目的演奏上则大不相同。在法国,演奏的曲目通常是改编自歌剧的组曲曲选,称为pieces d'harmonie;而英国称hamoniemusik这样的音乐为military Pieces(虽说是使用在宫廷的非官方乐队,但英国似乎只要是管乐合奏就是称为军乐),演奏曲目上则是以连续短小乐章的曲子为主,且带有点舞曲的风格,称为military divertimentos。

  到了十九世纪初,整个编制又变的更大,整个乐队已可能达到二十人以上,也开始加入了打击乐,如F. Mendelssohn(1810-47)为二十三个管乐器加上打击乐的作品Ouverture fur Harmonimusik op.24(1824)。但到了1830年左右,这样这样人数众多管乐合奏似乎开始没落,其原因是被管弦乐团代替了。当时的管乐器表现力还是没有弦乐器良好,贵族聆听人数众多的乐团音乐时,还不如选择管弦乐团,比较能欣赏到精细的音乐。此后,管乐合奏音乐再次复苏时,即是管乐器改良之后,其表现力能媲美弦乐器,但此时的历史发展又接入了军乐队。

(3)管乐团的兴起

  整合上面两段的历史发展之后,应该能很清楚地看到整个管乐团“前期”的发展(这里指的前期是处于军乐队及管乐合奏音乐发展的时期),而真正进入“管乐团”时期,应是从进入二十世纪算起。在上述的军乐队发展之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军乐队进入了二十世纪之后,便到达了一个颠峰,“室内音乐会形式的军乐队”便促成近代管乐团的形成,尤在美国形成的最迅速。军乐队进入了室内以整场音乐会形式演出,再加上市民乐队跟随着发展,军乐队的组成不再是军人而是市民大众,军乐队这个名称已不再适用,管乐团(Concert Band)这个名词油然而生。早期管乐团演奏的乐曲还是以创作给军乐队的音乐及管弦乐改编为主(Concert Band因和管弦乐团(symphony orchestra)有着演奏交响化音响的同样功能,因此又产生了管乐团另一个名称Symphony band(或称Symphonic band),总而言之,不管是concert band或是Symphony band,这样的名称的出现,最主要是要删除掉管乐团在室外行进功能),其后慢慢地才有大量的作品为管乐团而做。进入二十世纪中期之后,在管乐团发展的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件事,莫过是美国管乐指挥家Dr. Frederick Fennell(1914-)在1952年创立了Eastman Wind Ensemble,这个管乐合奏团的产生,使的管乐团在声响上的表现有了重大的革新,音响效果更加的精致及色彩化。当今的管乐团发展就属美国最为精进,美国已将管乐团的教育彻底深入到民间基层与学校,成为最基础的音乐教育,现今的管乐团作品创作量及曲谱的发行量更远远超过管弦乐团,而如此般的一股力量正将管乐团音乐推向世界舞台,成为一股新兴的音乐主流。

 

网友评论

游客不能发表评论.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