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博胡斯拉夫·马尔蒂努(捷克语:Bohuslav Martinů,1890年12月8日-1959年8月28日),捷克作曲家,常被视为雅纳切克的后继人。7岁开始学小提琴,1906年进入布拉格音乐院,后又转入管风琴学校,后被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避居乡下,开始作曲,1923年至法国向作曲家阿尔伯特·鲁塞尔学习作曲,1940年离开法国,1941年到美国纽约,在美国期间写下六首交响曲及其他许多乐曲。代表作有六部交响曲,歌剧《希腊的受难》,合唱作品《吉尔伽美什史诗》,多部弦乐四重奏。
1940年离开法国,1941年到美国纽约,在美国期间写下六部交响曲及其他许多乐曲。他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霍夫哈奈斯、诺瓦克、周文中等都曾是他的学生。1953年他回到欧洲,定居法国尼斯。他一方面继承着捷克民族音乐的传统,一方面体现了创新的精神。他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作品总数近400部,重要的作品有6部交响曲等。
博胡斯拉夫·马尔蒂努(捷克语:Bohuslav Martinů,1890年12月8日-1959年8月28日),捷克作曲家,常被视为雅纳切克的后继人。7岁开始学小提琴,1906年进入布拉格音乐院,后又转入管风琴学校,后被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避居乡下,开始作曲,1923年至法国向作曲家阿尔伯特·鲁塞尔学习作曲,1940年离开法国,1941年到美国纽约,在美国期间写下六首交响曲及其他许多乐曲。代表作有六部交响曲,歌剧《希腊的受难》,合唱作品《吉尔伽美什史诗》,多部弦乐四重奏。
1940年离开法国,1941年到美国纽约,在美国期间写下六部交响曲及其他许多乐曲。他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霍夫哈奈斯、诺瓦克、周文中等都曾是他的学生。1953年他回到欧洲,定居法国尼斯。他一方面继承着捷克民族音乐的传统,一方面体现了创新的精神。他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作品总数近400部,重要的作品有6部交响曲等。
收起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