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欧·罗莫洛·卡契尼(意大利语:Giulio Romolo Caccini,1551年10月8日-1618年12月10日),意大利作曲家及演唱家,活跃于巴洛克前期。卡契尼开创美声唱法(bel canto),对意大利歌剧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卡契尼是意大利古典歌曲的创始人,16至17世纪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和歌唱家,意大利古典歌曲的创始人,也是歌剧和美声唱法的创始人之一。他所作的歌曲集《新音乐》是意大利最早的古典艺术歌曲集,对于在1600年前后兴起的单旋律音乐的巩固和传播贡献颇多:他开创了一种新的依据歌词音节的歌唱性风格,力求吐字清晰灵活,并用数字低音加以伴奏,从而成为宣叙调(朗诵调)的创始人之一;他还在旋律线的适当地方加上装饰音,形成了16 世纪歌唱时的炫技法。
卡契尼把《新音乐(nuove musiche)》这个名称放在他于1602和1614年所发行的两套牧歌作品集中,并很严谨地为每一首声乐作品分别写好了每一个装饰音的唱法,禁止歌手自行即兴发挥。《新音乐》是意...
查看全文
朱利欧·罗莫洛·卡契尼(意大利语:Giulio Romolo Caccini,1551年10月8日-1618年12月10日),意大利作曲家及演唱家,活跃于巴洛克前期。卡契尼开创美声唱法(bel canto),对意大利歌剧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卡契尼是意大利古典歌曲的创始人,16至17世纪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和歌唱家,意大利古典歌曲的创始人,也是歌剧和美声唱法的创始人之一。他所作的歌曲集《新音乐》是意大利最早的古典艺术歌曲集,对于在1600年前后兴起的单旋律音乐的巩固和传播贡献颇多:他开创了一种新的依据歌词音节的歌唱性风格,力求吐字清晰灵活,并用数字低音加以伴奏,从而成为宣叙调(朗诵调)的创始人之一;他还在旋律线的适当地方加上装饰音,形成了16 世纪歌唱时的炫技法。
卡契尼把《新音乐(nuove musiche)》这个名称放在他于1602和1614年所发行的两套牧歌作品集中,并很严谨地为每一首声乐作品分别写好了每一个装饰音的唱法,禁止歌手自行即兴发挥。《新音乐》是意大利第一部美声歌曲集,在他这部划时代的歌集中,辑录了大量风格新颖的、用数字低音伴奏的单声部歌曲。在这些歌曲中,人声的旋律依循歌词的意义而富于极大变化,在节奏和织体上从极其简朴到非常富有装饰性,而且又与几乎固定不变音型的伴奏声部形成了对照。
同时,卡契尼对声乐也有很高的造诣,他还是美声唱法时期第一代有影响的声乐教育家,他为美声唱法而专门创作的歌集《新音乐》举世闻名。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几乎只有其中一首《我美丽的阿玛丽莉》(Amarilli mia bella)得以可见和传唱,而意大利及其他诸多欧美国家的国立音乐学院几个世纪以来则一直把卡契尼的歌集《新音乐》中的诸多曲目作为美声唱法的经典声乐教材来广泛使用。为了丰富国内的声乐教学和演唱曲目,也为音乐理论家更全面地认识和研究这部意大利最早的美声歌曲集,故把卡契尼在1602和1614年所创作的两套《新音乐》牧歌作品集都翻译出来,编译成《卡契尼艺术歌曲选》上下册:其中上册(即《新音乐》1602年卷)完整收录了包括《我美丽的阿玛丽莉》在内的全部23首歌曲,下册(即《新音乐》1614年卷)完整收录了近30首歌曲。
此外,卡契尼的另外一首著名的宗教歌曲《圣母颂(Ave Maria)》也是欧洲家喻户晓的名曲,虽然这首歌曲不是《新音乐》中的选曲,但应国内广大声乐师生的强烈要求,把供高声部使用的《圣母颂》这首歌曲(高音调)放在《卡契尼艺术歌曲选》上册的附录部分,也把供中低声部使用的《圣母颂》这首歌曲(中音调)放在《卡契尼艺术歌曲选》下册的附录部分,一起介绍给国内声乐界的朋友们。
为了便于国内声乐界和音乐学界能深入研究卡契尼的《新音乐》歌集,此次出版的乐谱《卡契尼艺术歌曲选》上下册,既保留了卡契尼时代的古乐谱,即采用数字低音*(Basso Continuo) 做伴奏的古代记谱法;同时也采用了现代的记谱方式,即现代的钢琴伴奏谱。
《卡契尼艺术歌曲选》上册,即卡契尼在1602年于意大利佛罗伦萨(Firenze)谱写的《新音乐》(Nuove musiche)中的歌曲,都是同时适用于男女声的,各声部可依据各自的音域移调使用。上册中的绝大部分曲目都是独唱歌曲,只有第13首是合唱作品,这首合唱作品由5个片段(即13a、13b、13c、13d、13e)组成,其中13a 和13e 是无伴奏六声部重唱,而13b、13c、13d这三个片段为独唱曲,伴奏的形式为数字低音。
《卡契尼艺术歌曲选》下册,即卡契尼在1614年于意大利佛罗伦萨(Firenze)以新的方式所谱写的《新音乐》(Nuove musiche e nuova maniera di scriverle)中的绝大多数歌曲,也都是同时适用于男女声的,各声部可依据各自的音域移调使用;但下册的第18首歌曲《我始终生活在泥潭里》(Io, che l’età solea viver nel fango)和第19首歌曲《啊,谁用月桂树给我做花冠》(Deh chi d’alloro)是专为男高音-男低音(Tenore-Basso)所作的,它不是独唱作品,而是男高音与男低音的轮唱作品,即两个声部交替演唱的作品。
另外,卡契尼的《新音乐》中的诸多歌曲的歌词历来都有许多段落,乐谱上往往只安排了第一段或第一、二段歌词,而其他诸多段落的歌词都统一放在曲末,单独以诗词形式列出。为了能使国内的声乐师生熟悉和了解整个歌词的全貌,我们把全部的原始诗作及全部的歌词都进行了“字对字”翻译,供大家学习参考或灵活选用其中的歌词段落。针对多段落的歌词进行“字对字”翻译时,译文采用了“(a)第一段”、“(b)第二段”、“(c)第三段”、“(d)第四段”……的标示法,清晰标明了各个不同的歌词段落。
由于意大利语是学习美声唱法的基础语言,且当今国内各大音乐院校及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声乐学生大多能用外语原文演唱外国声乐作品,故此次在对外语原文歌词进行翻译时,摒弃了传统的译配做法,而以“字对字”的翻译方式取而代之,即针对每一首歌曲的外语歌词进行了字对字的“直译”和每一句的“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方式。译文部分采用三行的方式进行:第一行是外语原文;第二行是针对每个外语单词的字对字逐字翻译,即“直译”;第三行才是整个句子的完整意思,即“意译”。这样做,便于歌唱者既了解所唱的每一个具体的外语单词的意思,又能综合理解全句歌词的含义。注意:字对字翻译时,歌词中反复吟唱的词句或段落略去;另外,冠词、代词、连词、语气词等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则用[-]标出。在翻译时,对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人物或事件给予了旁批式的简要注释,以利于演唱者理解歌词的确切含义。
为了便于国内的声乐师生学习和演唱其中的所有曲目,我们以意大利众多不同历史时期的知名歌唱家的演唱录音为范本,为本套乐谱收集和整理了全部相关的演唱录音资料,辑成了一张与本套乐谱相配合的CD唱片,供大家学习参考。
收起全文